您所在位置:十二指肠溃疡 > 疾病诊断 > > 正文 >

饿的肚子疼小心有可能是十二指肠溃疡

饿的肚子疼小心有可能是十二指肠溃疡

说起溃疡,人们通常会想到胃溃疡,而对十二指肠溃疡并不是很熟悉。“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系统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它是指十二指肠局部黏膜的炎症与坏死性病变,病变深达或超过黏膜肌层,是一个慢性的过程。”医院保健综合科副主任医师、消化专业医学博士匡荣光介绍说,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青年人,近年来,由于压力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多因素综合致病,胃酸起决定性作用

正常情况下,人们进食后,食物经过食管进入胃后要经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再进入十二指肠。“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十二指肠黏膜经常接触有强侵蚀力的胃酸和在酸性条件下被激活、能水解蛋白质的胃蛋白酶,此外,还经常受摄入的有害物质的侵袭,但却能抵御这些侵袭因素的损害,维持黏膜的完整性,这是因为胃、十二指肠黏膜具有一系列的防御和修复机制,包括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屏障、丰富的黏膜血流等。”匡荣光说,当某些因素打破了这一机制时,胃酸/胃蛋白酶等可侵蚀黏膜而导致溃疡形成。

匡荣光介绍说,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十二指肠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所致,而胃蛋白酶活性是pH依赖性的,在pH>4时便失去活性。无酸情况下罕有溃疡发生以及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能促进溃疡愈合的事实均确证胃酸在溃疡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

空腹痛和午夜痛是典型症状

匡荣光指出,十二指肠溃疡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溃疡侵袭周围血管可引起出血。此外,溃疡病灶向深部发展穿透浆膜层则并发穿孔,若诊治不当可危及生命。溃疡反复发作可形成瘢痕狭窄,合并幽门水肿可造成幽门梗阻。

因此,匡荣光提醒大家,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就医。

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性质多为灼痛,亦可为钝痛、胀痛、剧痛或饥饿样不适感。一般为中上腹轻度至中度疼痛,疼痛常有典型的节律性,表现为空腹痛即餐后2~4小时疼痛,或午夜痛,有些患者可痛醒,腹痛多为进食或服用抗酸药所缓解。溃疡性疼痛呈节律性的部分原因可能与胃酸分泌有关,人在饥饿时,由于胃酸没有与食物混合而直接进入十二指肠刺激溃疡创面而引起疼痛;午夜胃酸分泌量高且无食物缓冲,因此患者常在半夜疼醒。此时,吃些食物或服用抗酸药,可以中和大量胃酸,从而缓解疼痛。

出血症状。症状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速度。主要症状为呕血和解柏油样黑便,迅猛的出血可表现为大量呕血和暗红色血便。病人可呈贫血貌,面色苍白,红细胞计数下降,甚至休克。

穿孔症状。表现为突然的上腹部刀割样剧痛,迅速波及全腹,疼痛难忍,可有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表现。

梗阻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和反复发作的呕吐。病人最初有上腹部饱胀不适,并出现阵发性疼痛,伴嗳气、恶心、呕吐。

“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疼痛、上腹痛可为进食或抗酸药所缓解的临床表现是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临床线索。但应注意,有典型溃疡样上腹痛症状者不一定是十二指肠溃疡,部分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症状可不典型甚至无明显症状。”匡荣光提醒,单纯依靠病史难以作出可靠诊断,确诊有赖于胃镜检查。

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是预防的关键

十二指肠溃疡为慢性病程,且为周期性发作,可因精神情绪不良、过劳或不良生活习惯而诱发。因此,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十二指肠溃疡的关键。

首先,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其次,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做到定时进餐,避免过饥过饱。“胃酸是定时分泌的,如果不按时吃饭,分泌的胃酸没有食物中和,就会对黏膜进行自我消化,可能导致溃疡。”匡荣光说,每顿饭都应有量的限制:吃得太饱,会使胃部过度扩张,增加胃泌素的分泌,从而使胃酸增多;吃得过少,食物不能充分中和胃酸。此外,要注意控制进食速度,尽量做到细嚼慢咽,这样既可以保证食物充分消化,也可以促进碱性的唾液分泌,更好地中和胃酸。合理饮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碳酸饮料。

最后,戒烟、戒酒。研究表明,吸烟者消化性溃疡发生率比不吸烟者高,吸烟影响溃疡愈合、促进溃疡复发。可能与吸烟增加胃酸分泌、影响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等因素有关。酒中的乙醇可直接刺激胃肠黏膜,引起不适。

 

提示:长按指纹,识别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哪里治疗白癜风

转载注明: http://www.jwoas.com/jbzd/1277.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jwoa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十二指肠溃疡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