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十二指肠溃疡 > 疾病症状 > > 正文 >

五谷为养,五脏健康

什么是五谷杂粮

在《黄帝内经》中,五谷被称之为:“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滕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再而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五谷泛指五类作物,即“悬、藤、根、角、穗”。

现代常用汉语中,通常说的五谷是指:稻谷、麦子、大豆、玉米、薯类,同时也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而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所以五谷也是粮食作物的统称。

而古代的“五谷”一词,一般是指的是:粟、豆、麻、麦、稻;同时五谷亦可为泛词,泛指农作物或农产品。可延伸为含谷类或以土生作物为原料的食品和饮品等。

五谷杂粮的种类

大豆重养肾:大豆中的黑豆被称为“肾之谷”,中医认为它具有补肾强身、解毒、润肤的功效,对肾虚、浮肿有较好的食疗作用。

大米重润肺:大米涵盖稻米、紫米等,在出现肺热等症状时,具有很好的滋阴润肺的作用。

小米重养脾:小米是五谷之首,常食能补脾益胃。小米对脾虚体弱的人而言,可谓是进补的上品,可补中益气、延年益寿。

小麦重养心:小麦被称为“五谷之贵”。中医认为它能养心安神、除烦去燥。对消除女性更年期综合征、自汗盗汗以及烦躁情绪有食疗作用。

高粱重养肝:高粱和大豆都属于杂粮,但却是五谷里不可缺的配角,高粱具有养肝益胃、收敛止泻的功效,尤其是患有慢性腹泻的人,持续吃一段时间后,会有良好的功效。

五谷杂粮的功效健康

五谷杂粮是人类的主食,所蕴含的在丰富营养,有预防改善疾病的功效,如膳食纤维,能够有效的减缓糖类的吸收,并降低吃饭的血糖上升速度,使胰岛素产生作用,所以也对糖尿病患者有极大的帮助。又如不饱和脂肪酸,可软化血管内的胆固醇,减低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等。五谷杂粮中的维生素C,可缓和疲劳症状、预防感冒、下肢酸痛等文明病;铁则能预防胃溃疡与食欲不振;而铜、锌等微量元素具有改善精神衰弱、失眠症状,还可增加食欲,改善体重、调整胃口的功效。钾也可以避免肌肉麻痹、郁闷不安与全身无力等。

防癌

五谷杂粮中的豆类食品中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B等,具有抗癌的作用;而维生素A有助于人体内细胞分裂,预防癌细胞形成,再者丰富的膳食纤维,可缩短废物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以减少致癌物质和肠道黏膜的几率,有利于防止便秘和结肠癌的产生。所以常吃可预防肿瘤病变。

排毒

排毒:五谷杂粮丰富的膳食纤维在肠道内不会被消化,还可吸附水分子,促进食物残渣或毒素在肠道内运行,达到排毒的效果;维生素E则可帮助血液循环,加速排毒作用。所含的镁和铁等元素也可加强身体能量,且加速体内废物的代谢。

美容

五谷杂粮中富含的维生素A,可保持皮肤和粘膜的健康;维生素E则能预防衰老、皮肤干燥;维生素B2,能够预防青春痘;而像脂肪油、挥发油、亚麻油酸,可滋润皮肤,使其光滑细致。

瘦身

五谷杂粮皆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胃蠕动及消化液分泌,可加强体内废物排出,而且有些五谷杂粮中含有泛酸,可释放食物的能量,维生素B群则可能帮助热量燃烧,所以吃五谷杂粮可瘦身。

五类人不适合五个杂粮

1、消化能力有问题的人

  消化能力有问题的人(例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不适合吃五谷杂粮,因为这些食材较粗糙,跟胃肠道物理摩擦,会造成伤口疼痛。容易胀气的人,吃多了也不舒服。

 提醒:有肠胃疾病的人,别吃太多荞麦类,因为荞麦类容易有消化不良的问题;也要斟酌吃大豆类,避免胀气。

2、贫血、少钙的人

  谷物的植酸、草酸含量高,会抑制钙质,尤其抑制铁质的吸收,所以缺钙、贫血的人,更要聪明吃,例如,牛奶不能跟五谷饭一起吃,才不会吸收不了钙质。

  另外,红肉所含的血基质铁,可不受植酸影响,但老人家多半不敢吃红肉,加上如果为了健康一味吃五谷杂粮,会很糟,有些人因为杂粮吃太多,贫血一直无法改善。

女性也是一样,如有贫血问题,又喜欢吃杂粮,一定要补充红肉,一天的肉类来源有一半必须是红肉。

3、肾脏病人

  肾脏病人反而需要吃精致白米。因为五谷杂粮的蛋白质、钾、磷含量偏高,当成主食容易吃多,病人身体无法耐受。

  医院负责慢性肾脏病人的饮食健康的说,不时会遇到病人濒临洗肾危机时,回家赶紧舍弃白米饭,换吃五谷杂粮,想重振健康;结果三个月后回诊,抽血检测,发现病人的钾、磷突然飙高,仔细问才知道病人反被聪明误的作法。

4、糖尿病人

  糖尿病人要控制淀粉摄取,即使吃五谷杂粮,也要控制份量。

  而且五谷杂粮虽然因为纤维够,有助于降血糖,医护人员多鼓励糖尿病人吃,但一旦糖尿病合并肾病变,这时就不能吃杂粮饭,得回过头来吃精白米,不少病人因此困惑不已。

5、痛风病人

  痛风病人吃多豆类,会引发尿酸增高,五谷当中的豆类摄取份量就要降到最低。

五谷杂粮功效、食谱

1糯米

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食欲减少、泄泻和气虚引起的汗出、气短无力、妊娠腹坠胀等症,适宜肺结核、神经衰弱、病后产后之人食用。

2糙米

糙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维生素E和大量膳食纤维,可促进排便。且糙米中含有大量植酸、阿魏酸,捕捉体内活性氧,减少紫外线对肌肤的伤害,抑制肌肤中黑色素,达到美肤作用。

3燕麦

燕麦米是世界上公认营养价值高的杂粮之一。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其脂肪含量是大米的4倍,其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维生素E的含量也高于大米和白面。营养学家发现,燕麦还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理想食物。它含丰富的亚汕酸,占全部不饱和脂肪酸的35%-52%,对糖尿病、脂肪肝、便秘、浮肿等有辅助疗效,对中老年人增进体力,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燕麦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锌,它们对糖类和脂肪类的代谢具有调节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人体中的胆固醇。经常食用,可对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病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另外.经常食用燕麦对糖尿病也有相当好的降糖、减肥的功效。

燕麦粥有通大便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它含有植物纤维,它所含的维生素B1、维生素B12更是功效卓著。很多老年人大便干结,容易导致脑血管意外,燕麦能解便秘之忱。

燕麦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生活工作带来的压力;含有的钙、磷、铁、锌等矿物质,也有预防骨质疏松、促进伤口愈合、预防贫血的功效,同时也是补钙佳品

4小米

小米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虚损的功效。

⒈小米因富含维生素B1、B12等,具有防止消化不良及抗神经炎和预防脚气病的功效;

⒉小米具有防止反胃、呕吐的功效;

⒊还具有滋阴养血的功能,可以使产妇虚寒的体质得到调养,帮助她们恢复体力;

⒋小米具有减轻皱纹、色斑、色素沉着的功效。

5黑香米

黑米色红黑,味甘,性平,入肾经,有滋阴补肾的功效。此外,黑米外皮中的花青素更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黑米具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补益脾胃,益气活血,养肝明目等疗效。经常食用黑米,有利于防治头昏、目眩、贫血、白发、眼疾、腰膝酸软、肺燥咳嗽、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肾虚水肿、食欲不振、脾胃虚弱等症。

6黑豆

黑豆味甘,性平,入肾经,有补肾壮阴、利水排浊功效。现代药理发现黑豆维生素E的含量比肉类高5-7倍。而且黑豆皮含有花青素,花青素也是很好的抗氧化剂来源,能清除体内自由基,尤其是在胃的酸性环境下,抗氧化效果好。

7红豆

红豆有清心养神、健脾的功效,加入莲子、百合能治肺燥、干咳,提升内脏活力,增强体力。养生也是护肤的重要的一部分,外调加上内养,红豆具有消肿、轻身的功效。适宜各类型水肿之人,包括营养不良水肿等患者食用。红豆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具有良好的降血压、降血脂、调节血糖、解毒抗癌、预防结石、健美减肥的作用;红豆是富含叶酸的食物,产妇、多吃红小豆有催乳的功效。

8绿豆

绿豆蛋白质的含量几乎是粳米的3倍,多种维生素、钙、磷、铁等无机盐都比粳米多。因此,它不但具有良好的食用价值,还具有非常好的药用价值,有“济世之食谷”之说。在炎炎夏日,绿豆汤更是老百姓最喜欢的消暑饮料。绿豆性味甘凉,有清热解毒之功。夏天在高温环境工作的人出汗多,水液损失很大,体内的电解质平衡遭到破坏,用绿豆煮汤来补充是最理想的方法,能够清暑益气、止渴利尿,不仅能补充水分,而且还能及时补充无机盐,对维持水液电解质平衡有着重要意义。绿豆还有解毒作用。

9黄豆

黄豆有“豆中之王”之称,被人们叫做“植物肉”、“绿色的乳牛”,营养价值最丰富。干黄豆中含高品质的蛋白质约40%,为其他粮食之冠。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一斤黄豆相当于二斤多瘦猪肉,或三斤鸡蛋,或十二斤牛奶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也在豆类中占首位,出油率达20%;此外,还含有维生素A、B、D、E及钙、磷、铁等矿物质。一斤黄豆中含铁质55毫克,且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对缺铁性贫血十分有利;一斤黄豆中含磷毫克,对大脑神经十分有利。黄豆加工后的各种豆制品,不但蛋白质含量高,并含有多种人体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氨基酸,胆固醇含量中豆腐的蛋白质消化率高达95%,为理想的补益食疗之品。黄豆及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已成为风靡世界的健康食品。

1、通导大便:黄豆中含有的可溶性纤维,既可通便,又能降低胆固醇含量;

2、降糖、降脂:黄豆中含有一种抑制胰酶的物质,对糖尿病有治疗作用。大豆所含的皂甙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同时,可抑制体重增加;

3、黄豆异黄酮是一种结构与雌激素相似,具有雌激素活性的植物性雌激素,能够减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延迟女性细胞衰老、使皮肤保持弹性、养颜、减少骨丢失,促进骨生成、降血脂等。

4、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黄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5、防止血管硬化:黄豆中的卵磷脂可除掉附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护心脏。大豆中的卵磷脂还具有防止肝脏内积存过多脂肪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防治因肥胖而引起的脂肪肝。

10玉米碴

有机玉米碴中含有较多的谷氨酸和维生素B,有健脑作用,能促进脑细胞呼吸,促进机体氨的排出,促进机体内分泌系统的正常活动。

含有丰富的镁元素和一种叫做谷胱甘肽的抗肿瘤因子,可与人体内致癌因子(物质)相结合,并使其失去致癌活性,从而降低癌变机会。

有机玉米碴胚中含有亚油酸、卵磷脂、维生素A和E等物质,可使机体的胆固醇和脂肪降低,减少其在血管壁的沉积,软化动脉血管,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有机玉米碴中含有β一谷甾醇、糖类和多种有机酸,有利尿作用,对预防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炎均有一定作用。

11红花生

红花生长于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长生果”,并且和黄豆一样被誉为“植物肉”、“素中之荤”。花生的营养价值比粮食类高,可与鸡蛋、牛奶、肉类等一些动物性食物媲美。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很适宜制造各种营养食品。红皮花生有补血、养颜之功效。花生是全世界公认的健康食品,在我国,中医认为花生的功效是调和脾胃,补气止血。其中"补气止血"的作用主要就是花生外那层红衣的功劳。理论认为,"脾统血",气虚的人就容易出血,花生红衣正是因为能够补脾胃之气,所以能达到养血止血的作用,这在中医上讲叫"补气止血"。含有大量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E,钙,铁,锌,锶等微量元素,还含有人体必要的各种氨基酸,能促进人体发育,降低胆固醇,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之功效。

营养食谱三黑豆浆

材料:黑豆克,黑芝麻50克,黑米克

制作:三种食材打磨成粉后,加水煮熟成豆浆饮用。

功效:补益肝肾,乌须黑发。

桂圆枸杞红豆糙米粥

材料:桂圆50克,枸杞30克,红豆克,糙米克

制作:四种食材一起放入瓦煲,加水煮熟成粥后温食。

功效:温补气血、健脾暖胃

酒酿丸子

用料

小圆子一包、酒酿一碗、白砂糖三大勺、糯米适量、枸杞适量

做法

锅中水煮开,糯米煮熟、

倒入小圆子,轻轻搅拌,防止圆子粘底,大火煮

见有小圆子开始上浮,转中火,加入酒酿、枸杞

等圆子全部浮起,转小火加入砂糖并搅拌

转大火,煮滚,关火即成。

牛奶花生粥

原料:糯米克、花生50克、牛奶ML、葡萄干适量。

做法:1、糯米浸泡1小时后,加水煮成粥,约20分钟;2、花生事先浸泡2小时后,倒入搅拌机,加一些水打成花生糊;3、将花生糊倒入煮好的糯米粥中;4、倒入牛奶,搅拌均匀,再煮开即可,最后撒入洗净的葡萄干;5、无需放糖,便有淡淡的甜香。

绿豆番薯糖水

材料

地瓜2个绿豆克红片糖40克水1.5升

做法

1、洗净绿豆,泡水一晚

2、地瓜去皮,然后切件

3、将地瓜蒸熟

4、准备一个锅,加入绿豆及水煮开

5、调至中火,盖上盖煮30-40分钟,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防止焦底

6、加入红片糖及地瓜,煮10分钟,即成

花生黄豆焖猪蹄

材料

猪蹄,花生,黄豆,生抽,老抽,葱,姜,冰糖,料酒

做法

1、猪蹄切适当的块,洗干净,放入热水,加入料酒、姜片,煮3~5分钟。

2、捞出猪蹄,加入生抽、老抽、葱姜、冰糖、料酒腌制片刻。

3、将腌制的好的猪蹄(含腌料)一起倒入砂锅中,放入提前半天泡好的花生和黄豆,加冷水超过猪蹄水位,大火烧开后,改中小火炖2~3小时即可。

糯米丸子

1.将肉切成肉糜,菜切成细丁,大蒜切末,糯米和黄小米浸泡一个晚上备用。

2.将准备好的材料放在一起,加入调味料(可根据个人口味不等添加)做成馅料。

3.将馅料捏成丸子,在黄小米里滚动一下,上笼屉蒸20分钟即可出锅咯。

小米薏仁南瓜粥

1.将薏米用温水浸泡,备用。南瓜切块。

2.将黄小米淘洗一遍,与薏米、南瓜一齐加入高度约三倍的开水。

3.先用大火煮开,再转文火即小火熬煮约30分钟。美味的小米薏仁南瓜粥就出炉啦。

芋头八宝粥

材料

芋头2个、糯米50克、薏米30克、黑米20克、小米20克、花生15克、小米20克、红小豆20克、绿豆20克、红枣9个

做法

把花生、红小豆、薏米、黑米淘洗干净。

红枣提前10分钟泡一下,绿豆、糯米和小米淘洗干净备用。

芋头洗净去皮,切小块备用。

锅里放入0毫升凉水,先把花生、红小豆、薏米和黑米放入锅中,先煮30分钟。

放入芋头、红枣、糯米、绿豆和小米盖上锅盖用煮粥键继续煮。

50分钟后粥就熟了,自动跳到保温功能。

▽▽▽▽▽▽▽▽▽▽









































商务BD
商务BD

转载注明: http://www.jwoas.com/jbzz/9395.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jwoa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十二指肠溃疡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