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十二指肠溃疡 > 疾病症状 > > 正文 >

毫米波简介

细胞是构成我们身体的基本单位,是制造生命的工厂。细胞效率降低时,由细胞所构成的组织、器官及腺体的运作也会随之变差,包括人体六大生理系统功能易失去平衡。千种病,万种病,其实就是一种病,细胞生病了,细胞生病就是两种情况,一个是毒素排不出来,二个是营养进不去,只要是细胞毒素排出来了,才有空间接纳营养,营养补充足了,细胞都健康了,功能强了,人体自然就不会生病了。

毫米波,是存在于宇宙中波长为1-10毫米之间,相应频率范围30GHz-GHz的“极高频电磁波”,和人体的生物波--细胞的振动频率完全一致。健康人体细胞是每秒亿次(35GHz)的振荡频率,快了、慢了都会导致细胞秩序发生混乱及病变,细胞病变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从而造成疾病。毫米波是唯一与人体细胞振荡频率一致的波段,利用毫米波能够让紊乱的细胞重新排序,通过同频谐振原理,激活和修复受损及病变的细胞,加速血液循环,活化组织、改善血流变、促进微循环,增强机体的抗辐射能力和抵抗力;能改善或消除患者的内分泌失调,维持平衡;能减少或消除其他治疗手段(例如化疗、放疗、手术)给患者带来的毒副作用及并发症,提高人体免疫力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一、毫米波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机理

应用毫米波段,其频率恰在30-GHz段,它可通过谐振使细胞各部出现病变的振频改变,恢复至健康状况(如病变使膜结构分子发生粘连,因而膜电振频发生改变,通过高频电疗可以使之康复等)。

毫米波作用于生物表面,通过机体器官(五官、脏器、组织或细胞)感受,而后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以及循环系统等,到达病灶处,使病灶处发生功能、代谢或形态改变。通过机体一系列调节,达到机体内环境平衡,使受损部位恢复健康。

二、毫米波的医学应用各国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人体的大分子组织(细胞膜、蛋白质、DNA、RNA)都存在固有振荡频率,当组织本身的固有振荡频率发生紊乱时,人体就会发生一系列的疾病。毫米波发出的电磁波振荡频率与人体组织固有振荡频率是相一致的,所以毫米波可以引起人体大分子组织的谐振。毫米波的能量被人体组织吸收后,通过"电磁相干振荡“使人体紊乱的细胞振荡频率恢复正常,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目的。毫米波能改善人体的耐毒状态,提高血液质量,有明显增加白细胞的作用,提高其吞噬能力及杀菌能力,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毫米波通过谐振促进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使细胞组织的营养和代谢得到改善,并提高人体组织的功能和细胞再生能力,加快了病理产物和代谢产物的排泄,也就产生了消炎杀菌,消肿止痛的作用。毫米波通过谐振还可以降低神经兴奋性,加快组织生长修复,促进骨髓粒系造血细胞的生成,抑制肿瘤的生长及分裂,治疗肿瘤以及减轻癌症疼痛及放化疗的毒副作用等。年3月19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召开“第三届国际IEE微波、通讯、天线和电子系统会议”,以色列阿里埃勒大学的哈洛姆教授宣布“用毫米波照射癌细胞将阻止其再生,而又不破坏细胞本身”的重大发现,震动世界医学界。

三、作用机理

毫米波是指频率在30~GHz(1GHz=Hz),波长10~1毫米的极高频电磁波。英国物理学家HerbertFr?hlich(弗洛里赫)提出的"电磁相干振荡"的谐振理论。科学验证,生物组织中的DNA、RNA、蛋白质、酶等大分子和生物膜均有各自固定的振荡频率,这些频率正处于毫米波的振荡频率范围之内,因此毫米波作用于这些生物大分子和生物膜时发生谐振。当机体受到致病因素侵犯时使人体出现各种病理反应。毫米波与细胞的谐振在人体内传送时要引起一系列的生物学反应,调节受损细胞的代谢和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作用特点

1.非热效应

人体在低功率密度(10mW/cm2)辐射时,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但受照射部位的温升不会超过0.10C,这是因为毫米波的量子比弱氢键能量小两个数量级(这是非电离辐射的解释),且不会在组织中引起任何破坏。

同时,外部来的辐射功率完全是以形成控制信号来影响生物体的信息传递。毫米波的非热效应对急性炎症、急性创伤的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在24小时内严禁热疗的疾病,如烧伤、烫伤、扭伤、割伤等急性创伤。毫米波不受时间的限制,随时可以治疗。

2.远位效应

当机体局部皮肤吸收毫米波辐照能量后,产生的生物谐振可以通过皮肤内的神经末梢、各类感受细胞、体液、血管等向机体深处传导,引起生命体产生全身性的远位效应,其机理涉及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传导途径。

3.时间积累效应

毫米波疗法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时,只有在治疗一段时间后才可以显示出明显的疗效.机体吸收的是毫米波的电磁能,只有将高频电磁能转换成化学能,改善细胞膜的电位和离子通透性,才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五、临床应用

1.癌症

毫米波对癌症的治疗不仅限于抑制肿瘤生长,而且广泛涵盖对癌症病人病情的控制包括减少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加强免疫系统功能,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癌症引起的疼痛等。

抗癌治疗

在俄罗斯治疗原发性黑色素瘤,手术切除后,毫米波照射被用于防止黑色素瘤的复发和转移。在中国也进行了很多使用毫米波治疗癌症的相关临床试验。这些试验大多结合传统的化疗或放疗。曾经对晚期(IIIa–IV)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进行过随机分组,开放标记的临床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接受MVP化疗加上毫米波治疗的病人的肿瘤反应(总有效率71.4%)比那些只接受MVP化疗的病人(总有效率31.4%)要高。而且生活质量也显著优于未加毫米波的病人。

很明显毫米波结合放疗或化疗可以提高常规治疗方法的疗效。

缓解与癌症相关的一般症状

大多数毫米波对癌症病人治疗的临床试验都集中在减少症状和保护人体免受化疗引起的副作用。有些实验将毫米波的接触表面置于相关的穴位点上,结果表明毫米波照射在穴位上是最有效的消除疼痛,局部肿胀,和呃逆的方法,其有效率分别为66.7%,62.5%和80%[1]。一些研究人员在各种中文期刊上发表过类似的临床观察报告。

骨髓保护及免疫刺激

毫米波对骨髓的保护作用,在以往动物模型实验中有详细的描述。20世纪80年代,在前苏联对多临床病例实验的结果表明毫米波对正在化疗的癌症患者也起到保护骨髓的作用。多项研究报告显示了毫米波照射对化疗病人骨髓保护的效果。实验表明,毫米波(25.8GHZ,mW/cm2)也可以保护接受二乙基亚硝胺(DEN)治疗的实验老鼠的免疫系统和肝脏功能。

上述毫米波的免疫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已得到癌症病人的证实。一项临床试验在22个进行化疗的恶性滋养细胞癌(malignanttrophoblastictumor)患者中进行。实验结果显示,使用毫米波照射的患者的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但对血小板数量没有影响。另一个临床试验在25个癌症病人中进行,实验结果显示,低功率(10mw/cm2,42GHZ)毫米波也可用来保护化疗引起的骨髓损伤。

2.疼痛非癌性疼痛治疗毫米波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非癌性疼痛。相关临床研究主要在俄罗斯或前苏联进行的。研究结果描述了毫米波对头痛,关节疼痛,术后疼痛,口腔疼痛,三叉神经痛等的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持续毫米波照射穴位点几小时到几天,可以最有效的缓解疼痛。这是毫米波用于镇痛的最典型的例子。但是国内对于毫米波在非癌性疼痛治疗方面应用的报道非常有限。3.运动损伤在中国和前苏联国家,毫米波已被广泛用于治疗由于体育运动或其它原因造成的身体受伤。毫米波在治疗软组织损伤,骨折,减轻水肿,加速伤口愈合和减轻疼痛等方面的益处已得到证实。对于治疗肩颈部软组织损伤,毫米波疗法比按摩更有效。将毫米波治疗与类似的红外线治疗进行比较,在例病例进行治疗肌筋膜炎的实验报告显示,使用毫米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8%。4.糖尿病改善微循环障碍,是尤为重要的控制糖尿病的前提。在国内,毫米波已被广泛用来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糖尿病。一些对I和II型糖尿病人进行毫米波照射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时在胸骨,“合谷穴”和“足三里”三个穴位照射25分钟×10次,可以对指甲皱微循环(nail-foldmicrocirculation)有重大改进,并且可以降低血粘度。通过改善微循环,可促进伤口愈合,这个因素可能与临床观察到的毫米波对糖尿病皮肤溃疡治疗的有效性相关。

毫米波照射对糖尿病管理的益处不仅限于改善微循环,而且对许多与糖尿病相关的其他症状也有改善作用。其中,毫米波照射对糖尿病外周神经炎的医院中是研究得最多,应用得最广泛的。据中文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chinazhiwang)”的搜索结果(







































北京中科白癜风
白癜风早期症状

转载注明: http://www.jwoas.com/jbzz/8180.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jwoa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十二指肠溃疡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