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身边人遇见祖父祖母
en
功能介绍:这里是“亲人、同学、朋友、文字爱好者、知性者”叙旧谈心、交流提高的乐园,以“身边人、身边事、旧学故友”为对象,以“亲情友情、故园之恋、生活向导、灵魂家园、历史回眸、时事瞭望”为内容,增见识、转观念,接地气、讲人话、有态度、重原创,不求高大上,只求真性情。
文/寒雀编辑/夏荷
我站在爷爷奶奶的墓碑前聆听伯父大人如泣如诉那些过往,我的眼泪不能自抑......
伯父大人说给爷爷奶奶的心里话,我是流着眼泪听完的......
爷爷“走”时,我还没有出生,也未曾与爷爷谋面,我对爷爷的了解和认识是肤浅的,片面的,对爷爷的印象也仅来源于家中几张已经显得有点泛黄的旧照片,来源于奶奶、父亲、叔父等几位亲人无意聊天时的支言片语。今天听了伯父大人还有乡邻对爷爷的生平介绍,我似乎穿越时空隧道,亲眼看见一位“中等个、四方面子、留个小背头、穿件中山装”的民国智者,手提“文件包”,腰挎“中药袋”,神采奕奕,独自行走在“书房学堂”“田间炕头”之间,奔波在月朗星稀的夜晚......我能用心体会到爷爷那一代“文化人”救国救民的心情,能用心体会到爷爷那时的“善良、文化、坚毅、果敢”,说心里话,我是陶醉其中的......
我感谢伯父大人前面说给爷爷奶奶的心里话,几十年过去了,给他们二老一个交代,是他们的期盼,也是我们一家人的夙愿。我感谢伯父大人和众家乡邻展现给我们那些艰苦岁月里令人心酸的往事画面,它不单单是人生回忆,也是活脱脱的人生教材。我更加感谢奶奶面对苦难和经受磨难时流露出来的母爱温暖和生活热情,奶奶是一位“旧女性”、“小脚女人”,她面对艰辛生活展现出来的顽强和执着,超越了人性,超越了亲情,它是一种道德坚守,一种精神支撑。
随着时间推移,年龄增长,自己经历多了,对生活的体会深了,奶奶的这些平凡之举令我心灵一次次得以洗礼、净化,每回忆一次就震撼一时,我愿奶奶伴我终生,直到人生终了......
今天,站在爷爷奶奶的墓碑前,我触景生情,心潮涌动,思绪勃发,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共鸣......
呜呼,婆孙之情怎能忘记?!
掩卷沉思,往事如影历历......
奶奶是天,是儿时我的乐园
奶奶爱娃娃,奶奶给了我亲情。儿时的我,受了委屈,坐在奶奶的怀里,她一边纺花,一边嘴里哼着已经记忆不清的民间小调,随着纺花的节奏一前一后摇晃着身子,哄着我慢慢入睡......睡前,奶奶在纺线,等我一觉睡醒来,她还在那儿伴着“棉絮吐丝”般的节奏,一前一后,摇呀,晃呀。她的影子被“煤油灯”放大了几十倍,投射到偌大的“窑洞后掌”上,大的吓人。我却早已盖着棉被,睡在暖乎乎的热炕上,白天受的委屈与不快早已烟消云散,荡然无存。奶奶此举平凡,但对农村穷人家的孩子来说,这或许是天底下最奢侈、最神圣的关爱了。我自小生性胆怯,情感脆弱,在我幼时脆弱的心灵上是奶奶给了我一种别样童年,她对我来说是一种心灵安抚,一种亲情温暖,一种母性伟大。从此,我的心里没有寒冷。
奶奶懂娃娃,奶奶给了我温暖。睡热炕,是我今生一大最爱,也只有奶奶最懂我。听奶奶讲:我出生时身体瘦小,只有4斤多重,放到炕的“火焾尖尖”上,嘴唇就红润,随一挪开,就会脸色发青,浑身冰凉。从我出生奶奶就烧热炕,一直到我长大求学离开家乡。几十年来,奶奶冬季提笼携柴禾的情景我依然记忆清晰。我家柴禾在村子西头的场里,奶奶头上缠着褐色围巾,一只手戴套袖,弯曲胳膊携着柴禾笼,一只手戴在另一只套袖一头,套袖另一头对着嘴,怕嘴着凉。她佝偻着不太高的身躯,提着小时缠好的小脚,挪动着不得已的碎步,乐呵呵朝着家走来。那是我刚从学校回来,背着书包,两张脸冻得冰凉,嘴巴哈着刚一出嘴就凝结的热气,常常站在大门口傻傻地等奶奶时的童年发现。这个发现,一直固化在我的心灵深处,恐怕今生想忘记都难。
我后来想:奶奶之所以这样做,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就是因为她有爱心,对生活有渴望,有热情,就是因为她爱娃娃,娃娃喜欢睡热炕,她就认为她亲自去做是一种做人本分,做得应该。或许,她压根不图什么,也没想过将来能从娃娃身上索取多少,从娃娃身上还能给自己压榨出多少“油水”来。或许,她只盼娃娃将来生活得好,就只是图个心安罢了。她越发这样,让人越觉得伟大。
奶奶是“文化人”,在我心里奶奶是“智慧”的化身。我留恋“煤油灯”的岁月,我爱听奶奶讲她们那个年代的久远故事。奶奶的“智慧”是有目共睹的。她出身“书香门第”,念过几天书,从小受其父影响,懂得一些“三民主义”,会唱“三民主义歌曲”,可以说在偏远农村那个“女人缠脚”的年代,奶奶算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至少在我的心里是这样。记得我小时候,只要没有家务农活,每每天黑,我们婆孙俩就早早上床,她给我脱了衣,等我睡好,才让我吹灯,然后讲给我故事听。长大后,我才明白奶奶原本为的是省一点煤油,少一点家庭开支。现在看这种做法是有点抠门,有点吝啬,但在那个艰难岁月,尤其是像奶奶这种遭受过非人磨难”的小脚女人来说,已经是够奢侈不过的了。“祥林嫂家的阿毛”、“狼来了”、“我村来了中央军”、“渭北地下游击队”、“毛主席救了咱一家”、“村里的土匪惹人嫌”、“贺志霞事件”、“尧山学子七爷爷的英年早逝”、“知青娃娃到咱家”,等等等等,这些故事我都是从奶奶那里听到的。
虽然时过境迁,奶奶嘴巴里的这些身边人、身边事,这些平凡人身上的趣事笑谈,人情冷暖,命运多舛,情感微调,生活变化,这些历史沿革,时代变迁,新气象在农村的映射、带给村民们的变化,国家宏观政策的成功所在、败笔之处,奶奶故事里多有涉及。几十年过去了,奶奶的这些故事,依然占据着我的内心,影响着我的一生,它比我后来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读书留下的印象要深刻一百倍,一千倍。此情此景,宛如昨天。使我至今深感儿时生活其乐融融,自惭儿时不在!
奶奶是我人生最好的老师
面对人生大考,大是大非,奶奶明世理,不畏惧,敢担当。爷爷离世,奶奶38岁,正值人生黄金年华。一位“小脚女人”,带着三儿一女,大的只有17岁,最小的才刚出生,日子贫穷,家族矛盾,亲情旁落,哪有一位孀居女人活的路?是走还是留?留下来,不是个留法。走,娘家也算书香门第,日子比较尚算富裕,或许能另续人家,开创另一番天地。走了,娃娃们咋办?......我也成人,将心比心,奶奶当时的处境、心情设身处地去想,我感同身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好的不成求其次。两条人生路,奶奶最终选择了前者。她选择了留下来,选择了娃娃们。在选择的同时,她也被贫穷、苦难、非人般的生活所绑架,被人间的眉高眼低、世态炎凉、人性软肋所裹挟。
“我娃没大了,我不能让我娃娃们没有妈”,这就是奶奶独自一人,屹立在“奈何桥头”,驱散黑暗,面向太阳后,向自己、向子女、向后人做出的今生最大的人生抉择。奶奶是凡人,抉择却是伟大的,我们从其中领略到了母爱力量的强大;奶奶是凡人,抉择却是战略的,她用亲情温暖陪护保全了一个家。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们这个家大大小小几十口子人,开着汽车,住着新房,妻儿和美,子孙缠身,其乐融融,都归功于半个世纪前那位小脚女人的英明。奶奶没有过于华丽的言语,却用自己默无声息的举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人生赞歌,实现了一位从旧时代走出来的柔弱女子做伟大母亲的责任担当。奶奶太伟大了,比起我们受过高等教育,接受无数精英培养的“社会中坚”来比,要强一千倍,一万倍。
直面人生大难,奶奶不懊悔,不恐惧,不退缩,坚毅果敢。爷爷38岁离世,奶奶没有改嫁,她留下来后,孤独一人,与子女相依为命,度日如年,看尽了人世间的眉高眼低,饱尝了“穷在街头无人问”的人间冷暖,深谙了“锦上添花人多,雪中送炭人少”的世态炎凉。但她从不因当年自己的选择而自责懊悔,从不抱怨爷爷在世时“富在深山有远亲”如今“人走茶凉”的亲友朋邻。用她自己的话讲:“我乃娃,我不管,靠谁管?”在后来的日子里,奶奶先后得了两次大病,差点与子女两别人间;我的父亲不满17岁就到“远在天边”的黄龙用旧衣物换粮食吃,饿得浮肿,然后狂疯般大喊大叫,胡蹦乱跳,扣墙壁上糊的报纸充饥,总算保了一条性命,落下了十二指肠溃疡的恶疾;叔父吃玉米芯,七八岁肠道秘结,成月甚至数月不能大便,疼痛难忍,数天抱着妈妈撕心裂肺的哭喊,奶奶流着眼泪,急中生智,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她用钥匙耙耙给亲骨肉儿子掏粪便,没想到缓解了一时疼痛;姑母营养不良,十多岁还不能直立行走......
那个时候,能吃到干枯的被人遗弃的深埋地下的“苜蓿老根”,也算是我家当时最大的“人间幸事”了。其艰难程度与当年红军长征有啥两样?凡此种种,虽不堪回首,但奶奶生前总是乐呵呵讲给我听,那些磨难、艰难困苦从她说话的表情看似乎算不了什么,反而如数家珍,津津乐道。几十年过去了,事实证明了奶奶那句话:“老天不亏好人,穷断不了香火”。
奶奶宽厚仁慈,处事大度在方圆几十里是出了名的。爷爷的父亲弟兄两个,大哥儿子多,其弟结婚后育有几子,都先后夭折,做哥哥的就把我的爷爷过继给他的弟弟。从此,爷爷就给其叔父做了义子。爷爷过继后,其叔父家先后生了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在家道中落后,论血缘,论门亲就成了家族两边亲人争相讨论的焦点问题,爷爷过世后,奶奶面对这个问题显得更为棘手,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家庭环境下,“一头抹脱,一头挑断”,亲情旁落是在所难免的。还有那些没出嫁的姑娘们,是是非非,更是多的难数。奶奶生前虽没有明确提过,但在平时偶尔流露出的不满,我能窥见当时奶奶的艰难,我能体会奶奶当时面对复杂家庭关系的“弱势和失利”。面对这些家庭纷争,错综复杂的矛盾,再议不决的问题,奶奶只有一句话:“人都看我过不下去,要走咧,没想到我也有了今天”。
上面这句话,是奶奶对爷爷离世亲情旁落后,在我面前对当时家族中双边父母、叔侄、弟兄、妯娌、姊妹等等亲人最大的抱怨。一句话,勾销了几十年埋在自己心里所有的不满和恩怨,而且从不记仇。这是何等的伟大呀。尤其对今天显得比较自我任性的我们来说,岂不是心灵疗伤的一剂良药?
奶奶对上一辈的事如此,对下一辈更是呵护不止,包容有加。三个儿子,两个娶了媳妇,老大儿子分家在外,奶奶跟着二儿子生活,老三儿子18岁时因家庭困难送本村一户“山东逃荒的母子”做了义子,女儿尚未出嫁。老三儿子,由于送给的人家在本村,自然而然淡化了“过继做义子的色彩,对老三儿子而言只是多了一份责任而已。这就是我朦胧记事起,我们家当时的基本况境。
由于当时贫穷,时间久了,家里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如此复杂的家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出现。遇到“生事者”,奶奶显示出最大的包容,保持沉默是奶奶处理家庭矛盾的最好也是最有效的妙招,奶奶从不对外人“扬家丑”,从不在子女之间“说是非”,都是挑“好话”“背对背”给娃娃们“私下说”,面对“子女、媳妇”从不说“过头话”,不说“狠话”,不说“伤亲情的话”,不说“破坏团结的话”,从不说“抱怨”一类的话。即使说不通,奶奶也会求其次,她面对亲人,懂得忍让,懂得包容,退一步海阔天空嘛。时间久了,家里原有的矛盾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化。矛盾化解了,亲情依旧在。
对待亲临,奶奶总以大度为怀,从不责备求全。使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姑姑出嫁后,生了第一个孩子,按照我们当地风俗,孩子满月后要由娘家人接回去,当地称“熬娘家”。由于当时物质匮乏,家家生活举步维艰,姑姑来我家后,喂孩子没有奶水,就只得买当时的“娃娃头”奶粉充饥。说实在的,“买奶粉喂娃吃”在今天算是“屁大个事”,但在当时,那是“富裕人家”的奢侈生活,对我们那个家来说无异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娃生下来了,她是一条命呀,再苦再难总不能不让娃吃吧,所以全家人商议后,做出个最崇高最伟大的决定,就是“买娃娃头奶粉喂娃吃”。为了节省,姑姑、奶奶喂娃和奶水,总用勺子舀的奶粉少,倒得水多,娃吃了老撒尿,不止饥,所以娃儿老哭。平心而论,这个决定没有错,但时间久了,花销成了我们家最大的一笔开销。一时间,“奶粉问题”成了我们家最大的问题,以至于最后演变成“奶粉风波”。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高潮,最终总得有个尾声,有个结局。我家的“奶粉风波”也未逃脱事物发展的这个基本规律。风波起初的引起是因为姑姑在我家住得久了,娃天天吃“娃娃头”奶粉,我家经济上承担不了,姑父家那边不做声,现在看或许因为贫困,或许是因为一时疏忽“没有在意”吧。不管咋说,矛盾出现了,总得解决。按照家乡习俗,这些出外商榷洽谈相关事宜的活,属于家族至高无上的“外事活动”,得由家族中“说得起话”“德高望重”的智慧长者出面,于是乎,族里的长者——我的五爷为我方代表,跟姑父家展开了第一轮“闭门磋商”,当时谈判的细节和情况,我记不大清楚,只记得把姑姑的公公约到了我家,看当时那个架势,似乎有点开“批判会”的味道......
我当时年龄尚小,吓得贼眉鼠眼,溜到奶奶跟前。奶奶当时是在场人里年龄最长者,她盘着双腿,坐在烧的热乎乎的炕上,腿上盖着一个“小被被”,一直听,不做声。等大家热烈讨论,甚至有点责备的口味时,奶奶开始发话了,奶奶说的话大概意思有三层,第一层意思是:咱俩家做了亲,就是一家人,本来不是个什么事情,都怪天不作美,咱娃没有奶水。第二层意思是:买奶粉花销比较大,时间短则罢,时间长了,这头屋里也不宽裕,还有一大家人张着嘴巴等吃呢。不怨人,都怨咱们日子穷。第三层意思是:就这一点困难,我也知道你们家里不宽展,给这头屋里搭个手。就算帮我老婆一把。
这一场“战斗”,奶奶占着理,还属于“主场”作战,她的话本应“尖刻强势”,态度应该“咄咄逼人”,但是奶奶没有“居高临下”,“盛世凌人”,从头到尾没有一点点责备,她把一切的埋怨和不满都深深地压在了自己的心底。说真的,今天的我回过头来再看这件事,奶奶的话是恰到好处的,她的做法是适可而止、难能可贵的。亲人间,情为大。在当时那个重情重义的年代,离婚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多数人家遇到矛盾,都是轻言离婚的。所以,在当时,谈好了,两家人是亲戚,谈不好,两家人还要做亲戚,谈好谈不好,因为有一个“亲”字,“情”万万不能破坏。这就是奶奶为人处世至关重要的“法宝”。
而今,我亦步入不惑之年,经历的事情越多,越能感悟到奶奶识字不多,讲的全是做人做事的真理;越能领悟奶奶在艰难困苦中奋力前行留给我们这些后人思考的那些深邃的人生哲理;越觉得一个民国出生的“小脚女人”独立人格坚守之完整,为人道德品性之高洁,做事方法技巧之到位;越发感叹奶奶大难临头,意志之坚毅;面对大是大非,头脑之清醒;遇到矛盾隔阂、生活不快,包容性之强,胸怀之宽广。说实在话,奶奶身上的这些优点,是今天所谓的“精英”教育或缺的,也正是今天的我或许还有如我一样的今天的大家所稀缺的。
奶奶身上那份勤劳,那份善良,那份爱心,那种豁达,那种快乐,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
面对穷苦人,奶奶身同感受,她有一颗菩萨心肠。奶奶是从苦难走过来的人,她对穷人有一种特殊感情。记得小时候,隔三差五村子里会来“要饭吃的人,奶奶虽然自己“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得紧巴巴,但是遇到“要饭吃”这种事,她总是主动拿一些“食物”送出去。奶奶送东西的神情告诉我:她是发自内心的。跟今天流行的作秀有天地之别。
长大后,我读了一点书,有了一点文化,懂得了一点道理,把奶奶这一“义举”叫做“朴素的阶级感情”,然后讲给奶奶听,她神情专注,总是笑呵呵,虽然自己不懂啥叫“阶级“,但经我一番宣讲奶奶内心是认可的。
有些时候,人与人的正常感情需要用”送东西“去呵护和润滑,东西不在多寡,不在大小贵贱,也不在对方需不需要,不在于“送东西”本身,而在于”送“以外传递的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是“良苦用心”。还是古人说得好:“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嘛。奶奶虽然不讲这些道理,但做起来确实“至情至理”,回想起来至今令我汗颜,感叹自愧不如。
奶奶一生是勤劳辛苦的。她孀居33年一手管了她的四个子女,还管了我们这些孙子孙女们。曾孙女出生,她已近乎古稀之年,还轻盈盈挪动着小脚,迈着碎步,气昂昂,似乎有点小跑的意思,乐呵呵地在厨房里忙前忙后;我家一直劳力欠缺,妈妈身体不好,我还记得奶奶“三夏大忙,自动请缨”,坐着“梶板”在地里收割麦子的情景,在我的记忆里,这副“劳动画面”成了奶奶离世前最“生龙活虎”的记忆。
奶奶热爱生活,性格开朗。我经常开玩笑说奶奶活八十岁没麻达,其实我是给奶奶祝寿,让奶奶多活几年直到80岁高龄,没想到奶奶笑呵呵反击我说:“活一百岁”还打啥墙哩。奶奶的意思我明白,她嫌我说得少,只说了八十岁,她还想活过一百岁哩。
有时我在想,奶奶那一辈人,吃不好,穿不好,经历了那么多的人生磨难,却坚持要活一百岁。而今天的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却常常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甚至厌世自残,服毒轻生。这种现象,如若仅属个例则罢,倘若较为普遍,是不是我们的社会出了问题?!
奶奶一生操劳,喜欢蒸花馍,穿针走线,纳鞋绣花。我小时,常常陪坐在奶奶身旁,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端详奶奶的作品——“端午包包”,什么蜜蜂呀,小猫小狗呀,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乃巧夺天工。那些猫猫狗狗,在我眼里是艺术,在她心里是生活。端午节快了,拿到集市上,变卖几个零花钱,岂不快哉?步入不惑之年后,我懂得了奶奶的喜爱,虽与当时贫困生活浑然天成,但更多还是来自于天性,奶奶面对艰难生活,从容”减压泄洪“,懂得忙里偷闲,图个闲情逸致,落了个心安理得。
一个民国出生的”小脚老太“,令今天的我情何以堪?!
奶奶的故事林林总总,使我受益匪浅,享用终生。
身前之事既不可想,身后之事又不可知。89年5月,奶奶身感不适,乃我家之大事,从上到下,毫不懈怠,等病因查明,如五雷贯耳,实感站在“奈何桥头”,喊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奶奶病危,众家乡邻,成群看望,奶奶谈笑风生,把生的快乐留给他人,把死的余悸深埋心底;弥留之际,勿忘勉励儿孙:“困难再大,曙光在前”,为让祖母安度余生,家人强忍悲痛,终霄刺探,病情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谁能料到,11月初九,奶奶竟撒手人寰,永别人间!
奶奶心胸开阔,一生豁达。奶奶病倒后,坚信自己一定会好起来,一直到离世前的半个月。奶奶得病卧床,到离我们而去,一共天。病因查明后,为了不给奶奶增添心里负担,我们全家撒了弥天大谎,向奶奶隐瞒了她的病情,我们深知奶奶“所剩时日不多,离大去不远矣”,全家人倍感“时不我待”,都想在奶奶身边多尽一份孝心,图个心安,不给自己留遗憾。而奶奶呢?奶奶却因心理作用,喝着老三儿子买来的“蜂王浆”,鬼使神差地觉得自己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
每每听到奶奶笑谈自己“医治心得”,我们一家人悲从心生,肉如刀绞。
奶奶得病那年,我读高三,只要回家,我就想陪在奶奶身边说说话,听奶奶编织她病好以后的梦想。我与奶奶最后一次见面令我终生难忘。一向乐观的奶奶第一次面情沮丧,有气无力的对我说:“好娃哩,我怕我的病治不好咧,咋满不见转向嘛。”我用善意的心情哄奶奶:不要胡思乱想,听医生的话,一定会好起来。她说她做了个梦,梦见自己上厕所掉进茅坑了,还郑重其事地对我说:“那是不祥之兆。”
我不是圣人,在奶奶预感离世的问题上,我分不清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或许科学与迷信之间还有深不可测的神奇,只是人类不可知而已!否则,奶奶的梦怎么会如此般神奇?梦先来了,然后奶奶说走就走,从未回头......这是多么让人心痛的事情呀!
奶奶给我最后一次惊喜就是像小孩子天真般告诉我“人家终于来了”。我懂得奶奶的意思,奶奶思念亲人心切,怕她突然走后,自己的人生不完整,给娃娃们留下终生遗憾。我心里想“来了就好!”接着,她硬塞给我两个梨,说是“人家”给的,我为了配合奶奶当时的心情,吃了一个,另一个听从奶奶安排揣进背包上学去了。
这一去,成了我与奶奶的诀别。从此,我与奶奶两别人间......
奶奶的这一次微笑,是她老人家离世前留给我的最后一个“表情”,奶奶的这一次微笑,是她弥补缺憾的圆梦之笑,她想让娃娃们过得幸福,不想让亲人们为点小事骨肉相残。我的那次上学离家,似乎有一种预感,我担心奶奶离我而去,我越担心,越显得依依不舍。临走时,奶奶逮着我的手叮嘱我:“我娃到学校念书不敢太累,身体要紧,行行出状元,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嘛,为啥非得在一棵树上吊死......”我理解奶奶的心情,她看我念书下苦,心里疼我......这句话,成了奶奶对我最后的告慰。
奶奶走后,我四处碰壁,如同一只孤狼,独自行走在亲情的荒漠中.....
.
奶奶离世时,姑姑坐月子,我在学校。奶奶的两位至亲,成了三辈人终生的遗憾。
奶奶是我今后人生的一面镜子
古语云: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天,或许我们很难理解爷爷奶奶那一辈人的情怀,很难理解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我们和我们的下一辈受各方面影响或多或少多了一些自我,多了一些任性,多了一些贪欲,多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些冷漠,多了一些功利,相反却少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随和,少了一份奉献,少了一份责任,少了一份热情和爱心,少了一份生活的闲情逸致。此时此刻,我站在爷爷奶奶的墓碑前重温奶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那无奈而又不屈,艰辛而又达观的奋斗历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自己受了苦?!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自己吃了亏?!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作弄了自己?!
相比之下,我们今天遇到的困难跟奶奶当时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我们牢记奶奶生前教诲,只要我们继承奶奶生前遗志,多一点宽厚,多一点责任,多一点爱心,多一点坚强,多一点乐观,继往开来,发扬光大,我们的心胸就会更大,我们的眼界就会更宽,我们脸上的笑容就会更多,我们的大家庭亲情依旧热烈,我们前面的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长,我们明天的日子也一定会更加和谐、美满、幸福!
我永远怀念我的奶奶!
作者:寒雀出生于陕西省澄城县王庄镇
职业:金融工作者
爱好:阅读古诗词文字爱好者
声明: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最好
转载注明:
http://www.jwoas.com/jbzz/7295.html
- 上一篇文章: 症状之十六你有消化不良吗上
- 下一篇文章: 西安泰谦堂醋蛋归元液调理用量详细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