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改革对症下药
粤剧改革对症下药
第四届羊城国际粤剧节虽然已降下帷幕,但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没有结束,粤剧的改革与创新将何去何从,依然是粤剧界同仁和相干人士最关心的问题。
本届国际粤剧节期间,组委会还在广州大厦连续3天召开了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200多位学者专家参加了讨论会。其中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会长龚和德、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中国戏剧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王安奎、省艺术研究所所长吴惟庆、广州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周素勤等专家与领导。名家共聚一堂、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戏剧尤其是粤剧的发展之路。
抢救粤剧迫在眉睫
创新是重点
何杰章(粤剧大辞典编委):
粤剧抢救工作可以保存丰富的历史遗产和传统艺术,对粤剧事业的发展起到增进的作用。在这些工作中,硬件方面有广东粤剧博物馆、红线女艺术中心的建立,广东8和会馆的恢复、修建;软件方面有《中国戏曲志?广东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粤剧史》、《广州市志?文化志》、《广州粤剧团团志》、《粤剧粤曲艺术在西关》等的前后出版;还有《粤剧大辞典》正着手编辑,“抢救名人名剧名曲”工作也在进行;另有粤剧申报世界人类口述及非物资遗产代表作的文本和材料准备、上报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李红(广州市文化局):
粤剧抢救、改革和创新是粤剧的重点,应当侧重研究怎样让更多的人了解粤剧,怎样向观众全方位地转达粤剧的美,让粤剧以本身的魅力去吸引观众的问题。在这方面,校园和农村是很好的空间。一则大学生很少接触粤剧,我们可通过讲座、欣赏、选修课程、比赛等不同的方式,让青年学生首先了解粤剧本质的东西,然后再斟酌如何让感兴趣的人进入剧院欣赏他喜欢的粤剧,不能单方面一味地斟酌让粤剧走向时尚来吸引都市观众。二来农村有比较悠久的春班演出传统。每一年春节前后,或元宵、庙会,当地政府都会请一些粤剧团体下乡演出,这些演出不但带来了先进文化,给人民以精神的享受,而且它对所有的观众都免费开放,这对文化生活不算丰富的农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粤剧如何实现现代化
赖伯疆(广东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粤剧大辞典编委):
如何才能实现粤剧的“现代化”,我认为,应当立足于当代人的思想和审美取向的高度,重新审视、鉴别、梳理、选择,把那些可以为当代人所理解和接受的传统艺术,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熔化、吸收、嫁接、移植、重组,成为新剧目的筋骨血肉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创作现代戏,都可以用活传统艺术,把舞台艺术的各个门类艺术都纳入古典与时尚、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模子”里进行熔铸冶炼,从而创作出具有当代审美范式和品位的粤剧。
蔡孝本(广东省粤剧研究中心副主任、粤剧导演):
我从导演的角度来谈谈粤剧的现代化问题。从兄弟剧种请来名导演排演粤剧,是件好事。让外来的导演带来不同的戏剧观念,不同的艺术创造手段,不同的排练方法,引发交换和碰撞,对粤剧改革大有裨益。最重要的还是粤剧界本身,明显是意想到自己的不足,才要外请导演,特别是在“明星中心制”日渐流行的今天,终究承认了这1现实:粤剧艺术的改革决非1两个名角能够完成,需要一个组织者,它就是导演。并不是说导演有多大的本事,而是导演这个岗位职责决定了他的使命。虽然到现在我们还羞于直白面对,但客观行动已不断地印证这类既定的事实,这类意识和观念是宝贵的,这是粤剧的1大进步。但是,粤剧是岭南文化艺术的精华,蜻蜓点水般的几天怎样能够排出一个精品呢?固然,坚持说:“我排的粤剧不是给粤剧观众看的”那又另当别论。正由于基于上述缘由,外请导演的作品,常常是下意识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戏剧出现出情势大于内容,技法高于思想。据此,通过外请导演来改革粤剧并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
如何让粤剧继续飘香海外
黄镜明(美国美中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多变情势和强度的愈演愈烈,粤籍华人后代在当地接受居住国的西方文化教育,中国华南的粤剧粤曲粤乐文化,在未来的变迁中将如何存续,这是严峻的挑战。
我认为,为海外传播粤剧粤曲粤乐文化“护航”,应当作一项持久性、制度性及延续可发展性的重要工作来应对。具体做法上,可斟酌通过:行政管理、人材交换和商贸代理等办法实施。行政管理是每一年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安排更多的专业粤剧、曲艺团体,到美国、加拿大巡回演出,带动和启发各埠华人社区“唐人街”粤剧粤曲社团对传播中华文化的热情和信心。人材交换是适当放宽审批手续,鼓励已退休专业演艺人员和有计划地安排粤剧学校教
董沛霖(旅澳人士):
日本古典戏曲,主要是指歌舞伎、能乐、狂言、雅乐(舞乐)、人形净琉璃(文乐)和其它邦乐、邦舞和民俗艺能等,在明治维新之前已完成了独有的表演情势,得到观众接受的表演艺术,都被指定为日本无形文化财产。除保存和表彰以外,传统戏曲的推行和振兴,还要靠三个重要元素,第一是要有剧院和演出制度,第二是要培养和保持演员的水准和人数,第三是观众的启蒙和扩大。对观众的启蒙,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培养和扩大,日本教育部门曾用过很多方法,其中如每个月一次的免费接待学生的歌舞伎欣赏会,每一年一个月的学生歌舞伎学习班,征集学生的看戏感想文,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等等,都获得很好的成果。我认为,日本新旧统筹、双轨并行的经验,很值得鉴戒,对推动粤剧发展意义深远。
粤剧改革不可急功近利
红线女(粤剧表演艺术家):
粤剧近一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粤剧界先辈开辟精神值得学习,今后粤剧的发展既要创新又要继承传统。希望大家对粤剧今后的发展继续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在编剧方面,没有好剧本,粤剧很难得到长远的发展。
梅晓(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院长):
郎中看病忌讳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若要长治久安,唯有标本兼治,粤剧中兴也同于此理。我要泼上一盆冷水,粤剧之病由来已久,只可渐渐调理,对症下药,切不可浮躁,急功近利。若重病用猛药只会急火攻心,病上加病。唯有精心调理(理顺体制关系),疏通经脉(改变从业观念),对症下药(加快培养人材,营建竞争环境,提倡百花齐放,适应潮流变革)才能真正地使粤剧中兴有望。
黎田(原广东曲协主席):
对粤剧改革持有不同意见是客观存在,也属正常的。但在持不同意见的人士中,我模糊觉察到有点不健康的苗头。例如《广州》曾前后发表两位粤剧界知名人士持不同见地的文章,从字里行间,我感到两位作者在争辩中的个人感情色采似浓郁了点。在强调继承传统的人士中,有人把粤剧界分成改革派和传统派,我认为提出这类派别辨别是很不妥当和可能致使产生不团结的。有个别强调传统的人士1听到改革就反感乃至大动肝火。我企盼粤剧界同仁们能消除门派轻视,通过在不同意见之间展开心平气和的交换探讨,营建起一个良好的学术争鸣气氛,加强团结,消除不健康苗头,为振兴粤剧携手共进。
转载注明: http://www.jwoas.com/jbzl/1005.html
- 上一篇文章: 童心不泯今年儿童节游戏主打经典怀旧牌
- 下一篇文章: 经典融会普雷奥丛林战纪且战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