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畅通,百病无踪
中国古代有“气为血帅,气行血行,血为气母,血至气至,气若顺得意轻松,血若通远离病痛”的说法。经络畅通了,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这些部分得到精华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各自的功能,这样的整体才称得上是健康的。那么,什么是经络呢?揭开“神功”的真面目提起武侠小说,大家自然就会联想到一些江湖传说中很厉害的武功,比如六脉神剑、九阴真经、九阳神功、隔空点穴什么的,几乎所有的武侠小说和武侠剧里都能看到有关穴位、经脉的描述,让人觉得神秘莫测。还有,武侠小说中经常描写某人因为一次奇遇打通了任督二脉,从此功力大增,一夜之间就成了武林高手。经络、穴位真的很神秘吗?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江湖上流传已久的“神功”的真面目吧。《易筋经》大家都知道,《笑傲江湖》里说它是少林寺绝不外传的绝技,其实它的真面目就是强身健体、锻炼身体柔韧性的功法,与现在流行的瑜伽有点相似。至于六脉神剑,那是来源于经络里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的“井”穴,并且用这六个穴名来命名。“井”穴不过就是手指尖、脚趾尖的穴位,是一条经里气血运行的始发站。至于任督二脉,是人身体内的两条重要经脉。督脉在身体的后正中线,就是沿着脊梁骨从下向上走;任脉在身体前正中线,也就是肚脐眼所在的上下直线。前后这两条经脉是气血的循环通路,又叫“小周天”。练气功时很讲究这个。所以武侠小说里会夸张地说某人一旦打通了任督二脉,武功就会日进千里。武侠传说、江湖风雨给中医、经络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揭开后我们就能发现,其实经脉、穴位在中医眼里。都是疾病与人身体的传导器。说穿了,气通则机能顺畅,气堵则百毒囤积,经络通了,虽然不能让你功力大增,但也能使你身体大健。经络是人体的活地图
中医认为人的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好比一棵大树有树干还有分出去的枝叶。
人体的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络脉是经脉分出的浅层分支,其中较大的主要有十五络。络脉再分出的更细小的分支称孙络,一般浮现于皮肤表层。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叫浮络、血络,它们就像人的微循环系统,纵横交错,愈分愈多,愈分愈小,最后弥散在全身。经络和脏腑相关联,经络通了,我们的身体才能通畅,健康才有保证,可以说经络是五脏六腑的镜子。那么,什么是五脏六腑呢?中医将内脏统称为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是五脏,是实质性器官,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气血精津液,也就是生成并储存人体的所有精华。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是空腔性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简单说就是消化食物,排出废物。现代研究发现,经络循行的部位与络属的脏腑有神经上的联系,所以它们之间的病理现象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明明牙疼为什么按手上的穴位?胃疼却要按脚上的穴位?这不是南辕北辙吗?但从经络的原理来看,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同气相求,血缘相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具体来说,心经属于心脏,络于小肠;肝经属于肝脏,络于胆;肺经属于肺脏,络于大肠;肾经属于肾脏,络于膀胱;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胃经属于胃,络于脾;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胆经属于胆,络于肝;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让经络为我们服务《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句话说出了经络的重要性!我们的身体就好象是一个城市,经络就是这个城市里的各种管道。下水道堵了,污水会横流;天然气管道不通了,那冬天就等着哆嗦吧。只有各种管道正常了,一切工作才能照常进行。经络也是一样,哪里不通了哪里就会出问题,把它给疏通好了,病也就没了,这就是“处百病,调虚实”,所以才“不可不通”。明白了经络的作用,那怎样利用它为我们的身体服务呢?其实,经络的用处范围很广泛,预防、诊断以及治疗都可以用到。治病通过经络治疗疾病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针灸按摩,通过刺激体表皮肤的某些穴位,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的气血功能。例如胃疼揉按足三里穴,牙疼按合谷穴等。诊断经络是身体的一个通道,能通内达外,在人体功能失调的时候,它又是疾病传变的途径。所以人在生病时,常常能够发现在经络走行上,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有明显的压痛、突起、凹陷、结节,以及皮肤弛缓等变化,比如沿着经络路线出现的红线、白线、疹子、汗毛竖起等现象,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疾病。比如得肠炎的人,大多胃经的上巨虚穴有压痛,长期消化不良的人,可在脾俞穴发现异常变化。预防扁鹊与齐桓公的故事是最能说明疾病在于防的道理了。这是个讳疾忌医的故事,同时也反映了疾病在危害人之前会有一段时间的准备过程,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潜证阶段。潜证是疾病的早期阶段,在这个时期,疾病的苗头刚冒出来,很容易根除。我们说的预防疾病,很多时候就是治这种潜证。健康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的,只要每天
转载注明:
http://www.jwoas.com/jbys/14106.html
- 上一篇文章: 有什么情,生什么病,很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