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十二指肠溃疡 > 疾病预防 > > 正文 >

泰兴人的粯子粥情结

泰兴人的粯子粥情结

你喝过粯子粥吗?如果你告诉我“没有”,那我可以断言:你肯定不是泰兴人。因为大凡泰兴人,从小到大,没有谁没喝过粯子粥。粯子粥是别样的母乳,泰兴人是喝粯子粥长大的。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文化,这就是一种情结。

不思量,自难忘。千百年来,泰兴人对粯子粥情有独钟。可以说,泰兴的历史有多长,泰兴粯子粥的历史就有多长。粯子粥与泰兴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一碗粯子粥,自古爱到今,自古喝到今,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两样,其实同中有不同,物无定味,贵在体味。不仅饥饱状态下喝粯子粥的感受不一样,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粯子粥的认识也在深化,由此而对粯子粥的那份爱也更进一步。用泰兴人自己的话说,粯子粥是个好东西,过去喝它是为了活命,如今爱它是为了养生。贫困年代不喝活不了,富裕年代不喝活不好。

1

泰兴的粯子粥文化,泰兴人的粯子粥情结,泰兴子民爱喝粯子粥的习惯,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存在、赓续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喝粥,本是中国人之最爱。古代中国人把粥称为“天下第一补人之物”,而黄帝则是我国最早食粥的人。有史书记载:黄帝好烹谷为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更是发出了“只将食粥致神仙”的幸福感叹。明代诗人张方贤在他的《煮粥诗》中说道:“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由此可见,泰兴人爱喝粯子粥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受着大背景、大环境的深刻影响的。中国人爱喝粥,泰兴人更爱喝粯子粥,前后一脉相承,不同点只在于泰兴人不仅继承了中国人爱喝粥的传统,而且从自身实际出发,爱得更专一、更具体、更具特色。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泰兴为长江下游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土质主要是沙土,约占耕地的47%。从东北往西南可分为高沙田、圩田、水田三类。虽然也有水田,也长水稻,但在“旱改水”之前,粮食作物的大头是“三麦”(大麦、元麦、小麦)和玉米,而这些正是粯子粥的基本原料。粯子粥,就是以加工后的大麦粉、元麦粉、玉米粉等为基本食材的粥。因此,三麦面积大,旱谷作物的主体优势无疑成了泰兴人爱喝粯子粥的基本条件。从根子上说,由于我们的祖先选择了以农业生产为主,以旱谷作物为主,生活饮食自然只能是种瓜食瓜,种豆食豆,因此爱上喝粥,爱上喝粯子粥,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2

泰兴粯子粥是活命粥。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上有一句名言:民非谷不生。具体到泰兴,可以说得更明确一点,“民非粯子粥不生”。然而,令我感喟的是,“粯子粥”三个字,有两个字竟然都与米有关,“粯”,米在其旁,“粥”,米在其中。而《新华字典》对于粯子的解释就是两个字:碎米。这不禁使我诧然:怎么会名不符实呢?粯子粥原本就是一种无“米”或者缺米之炊啊!在我的记忆中,至少泰兴是这样的,在相当长时期内是这样的,我把它划定为“没米粯子粥时期”。漫长而落后的农耕年代,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泰兴粯子粥非但没米,而且稀薄得很,许多人家时不时地遭遇断炊,难以保证一日三餐都能喝上。但是,困难可以把人吓倒,也可以被人战胜。“一半粮,一半菜,保证饿不坏”,泰兴人认这个理儿。为了尽可能填饱肚子,勤劳精明的泰兴人想了许多法子,宁叫顿顿稀,不叫顿顿饥。除了量入为出,穷日子穷过,改有米为没米、改厚粥为薄粥、改一日三餐为一日两餐的硬撑苦熬外,便是在家前屋后的拾边废地上多长些瓜果蔬菜。如:山芋、胡萝卜、豇豆、扁豆、南瓜、丝瓜、黄瓜、茄子、青菜等,这样一来,喝着粯子粥,伴以“瓜菜代”,使生活的艰难程度多少有些缓解。农耕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灾害频仍,遇到水、旱、虫灾之年,粮食歉收严重,能靠粯子粥度过荒年就已经很幸运了。记得公社化、大跃进时期,人们也曾做过“吃饭不要钱”的美梦,但嚼烂舌头当肉吃,自己哄自己,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集体食堂办起来没多久就“唏哩哗啦”倒了。凑合着吃了几顿大米饭便揭不开锅,几经折腾,还得回过头来“咕噜咕噜”喝粯子粥,而且由于“吃饭不要钱”的那段日子疯狂地寅吃卯粮,超支惊人,使以后的粯子粥变得更稀薄、更不见了“米”的踪影。此时的粯子粥,泰兴西乡人称其为“望人汤”,因为稀薄得近乎水,能照见人影,故得此称。不过,稀归稀,薄归薄,有得喝总比没得喝强,一日三餐能喝上总比吃了上顿没下顿强,但是,没有真材实料的支撑又能强到哪儿去?这种似粥似水的“望人汤”,一连灌下去几大碗,能够被身体吸收的营养微乎其微。说是吃饱了下地干活,力从何来?填的都是有得咽没得嚼的“软货”,灌的都是似有若无的水,一二百斤的担子肩上一压,只听腹内荡动作响,从田这头勉强走到田那头,一泡尿就被挤压下来了,如此来回一两趟,肚里便空了。“粯子粥望人汤,一尿二尿尿个光。家家穷得叮当响,除了粯子粥没指望”。那个年代,泰兴人无力回天,他们能够做的也是拼着老命去做的就是干活。所谓“两弯腰”、“一肩挑”,开河挖渠,筑坝围堤,平田整地,叫干啥干啥。因为他们深知,干活干活,只有干才能活。不干,连稀薄的没米粯子粥也休想喝上。

好在粯子粥孰厚孰薄全由人拿捏,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泰兴人留下了省吃俭用、量入为出的算计余地。不管日子多么拮据,他们总是根据年成的好坏,粮食的多寡作出具有弹性的安排,有荒节约度荒,无荒节约备荒,以“一天省一把”的精神,勤俭治家,千方百计力保一天三顿能喝上粯子粥。

“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熟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意味长。”

古人的这首《煮粥诗》内涵深刻,回味泰兴粯子粥的历史,又何尝不是这样!那时候,家里来了亲戚,无论是大姑二叔,还是三舅四姨,都得喝粯子粥。兄弟分家,家徒四壁,没啥可分,一家人聚在一起喝顿粯子粥,然后一人一包粯子提了走人,谁也不怨谁,就是那样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家底,就是那么一块广种薄收甚至颗粒无收的田地!你要想活命,就得喝粯子粥,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你都不能诅咒它,远离它,甚至瞧不起它。泰兴人喜欢粯子粥,而泰兴又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粯子粥养了一世的人,不曾落得好名声。”此说似乎是在为粯子粥鸣不平。笔者以为,也许是泰兴人喝的粯子粥实在太多了,早已习以为常了,因此不会再为它点赞了。有解剖学家用数字表明,人的一生要吃掉20多吨食物、喝掉3万多升液体。把这个数字具体换算到泰兴人身上,以粯子为主体的食物和粯子粥的比重,究竟几何?泰兴粯子粥是别样的母乳,是泰兴人战胜饥饿、摆脱贫困的活命粥。

3

泰兴粯子粥是养生粥。

泰兴粯子粥,原来只道很平常。其实,它是一种食物,也是一种爱物,还是一种药物。它不仅能够果腹充饥,而且是养生之妙品。多少年来,粯子粥在帮衬一代又一代泰兴人度过饥荒的同时,也使其悄然收获了健康与平安。

粯子粥的养生功能,取决于它的基本原料:大麦、元麦和玉米等。这些原料,有的具有高蛋白、高膳食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的特点,被称为“消食之谷”;有的含有大量的赖氨酸,不但能够控制肿瘤的生长,而且还能抑制抗癌药物对身体产生的毒副作用,被誉为“健胃之谷”。起初,泰兴人也许没有想到这些,又是消食,又是健胃,又是防癌抗癌的。但是歪打正着,长期用它填肚子,客观上起到了潜移默化、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效果。从古到今,从饥寒交迫的贫困日子到衣食无忧的温饱生活再到丰衣足食的小康社会,在泰兴人的手里,总是稳稳地端着一碗粯子粥,天天喝它,或多或少,或厚或薄,随心所欲,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喝着,终于喝出了感情,喝出了真味。粯子粥在源源不断地为泰兴人提供一种“能”,如春雨润物、母乳育儿一般,让泰兴人得以尽情地摄生自养。由于粯子粥是日常之食,于不知不觉中给人以滋润,有药效而无药味,所以天天喝,年年喝,均无什么不良反应。对于泰兴人来说,山珍海味可以不吃,但粯子粥不能不喝,即使由于某种原因,有过一时的厌食和不想喝,但隔不了多久就又会想起它,特别是当你连续遭遇了大鱼大肉美味佳肴的围堵以后,更会急切地想见到它,若能如愿喝上几口,真有一种如吸甘霖,如饮醍醐之感,从而由衷地感到“还是粯子粥好。”

“粥能益人,老年尤宜”。人到老年,真气日益耗竭,一切生理机能都表现出明显的衰退。由于老年人各器官组织已趋老化,胃肠道各部分的分泌能力减退,消化液中各种消化酶如唾液淀粉酶、胰淀粉酶、胰脂酶、胃蛋白酶等逐渐减少,胃的张力减弱,蠕动缓慢,加上老人口腔疾患,牙齿松动脱落,引起咀嚼困难,所以,消化吸收能力大为降低。其结果,致使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不可能充分吸收利用。因此,绝大多数老年人一旦生起病来,都呈现出种种“虚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滥用中西补药,往往会增加肠胃负担,甚至事与愿违,适得其反。若能合理、适量、经常地喝点粯子粥以及其它一些药膳粥,就能起到补益胃气、健补脾胃、益寿延年的作用。实践证明,经常食用大麦粯子粥,有助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炎等疾病,并有消食、去腹胀等功效,大麦粯子粥由于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与消化酶,对其缺乏症者能够助疗,还能起到活神醒脑,消除脑部疲劳的作用;大麦粯子粥,富含可溶性纤维,它不仅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还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预防动脉硬化、心脏病等疾病。

泰兴粯子粥,除了大麦、元麦、玉米粯子本身所具备的某些药用价值外,更多的,它为某些疾病的药物治疗提供了助力、发挥了帮手和推手的作用。比如,玉米粯子中的膳食纤维含量高,具有刺激肠胃动力,加速粪便排泄的作用,适当喝些玉米粯子粥,可以防治便秘、肠炎、肠癌等疾病。相传印第安人中几乎没有人患高脂血症,为什么?因为他们以玉米为主食。玉米粯子含有丰富的脂肪,而且这种脂肪的特点是50%以上为亚油酸,并含有卵磷脂、维生素E等高级营养素,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抗血管硬化,防治冠心病等作用。玉米粯子中所富含的天然维生素E有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之功效;玉米粯子中含有的长寿因子——谷胱甘肽,它在硒的参与下,生成谷胱甘肽氧化酶,经常喝玉米粯子粥,无疑有利于恢复青春,延缓衰老。此外,玉米粯子还含有黄体素、玉米黄质,常食玉米粯子粥有利于抗眼睛老化,保护视力。总之,在服药治疗的同时,辅之以适量的粯子粥,对于加速疾病的痊愈,使患者早日康复,有百利而无一害。

4

泰兴人爱粯子粥,自然就会用心煮好粯子粥。虽然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复杂,但泰兴人讲究的是把简单的事做好。

说白了,烹调是一种将各种食物的味道中庸调和的技巧。在这方面,中国人的基本功向来扎实。据史书记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就能将一个瓜变出10多种式样,口味各异。泰兴粯子粥好煮,但要煮好也是有讲究的。泰兴人几乎都知道,早先的粯子粥是这样煮成的:当锅里的水沸了,用瓢舀了粯子,然后左手持瓢均匀地抖撒,右手握勺轻轻搅和,也就是泰兴人所称的“扬粯子”,两手协同动作,节奏和谐,如雪花入水一般轻轻飘落到锅里的粯子经过一番搅拌而渐渐稠和起来,渐渐呈现粥之状态。其过程简单得很,但并非人人都能熟练操作。粯子与水、与米的比例问题,扬粯子的技巧问题以及火候问题,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粯子粥的质量。巧妇煮粥,自有成“粥”在胸。等到水沸,曼曼妙妙地扬粯子,又曼曼妙妙地将些许抱团的颗粒状粯子疙瘩一一搅化解开,使之与米与水达到高度的融合,不凝不僵,不稀不稠,正合人意。手笨一点的人,也有他的笨办法,粯子扬不起来,在水尚温而未沸时就早早把粯子撒到锅里,然后利用粯子在温水里聚合慢,即使聚成团也不甚牢固的特点,抓紧用勺子或筷子轻轻搅和,直到各个“小团体”被打散,粯子疙瘩基本都解开。这种方法看来保险,但也不可疏忽大意,关键在粯子入锅后的搅和要及时,要到位。否则,等粯子沉底板结了,不仅容易把粯子粥烧糊,而且一锅的粯子疙瘩,也会败了你的兴,成为你不得不咽下的“苦果”。其实,这样的风险是完全可以规避的。煮粯子粥,现在的泰兴人多采用以下一种稳妥省事的方法,即在水沸之前,取出适量粯子,用冷水调和好,待水沸后倒入锅内,再用勺子搅上几搅,沸煮片刻就好了。

为了让粯子粥更柔顺可口,泰兴人还习惯在其中投放少量的食用碱,别看就那么一点点东西,就这么一个小环节,倒也缺失不得,它可使粯子粥的口感更好,投放得当,同样会让品尝者感到“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当然,又不可把话说得太满太玄了,不管你如何用功煮,事实上就是很简单的一锅粥而已,古书上不是有“寡粥”之说吗?相对而言,粯子粥总是寡淡的。为此,泰兴人也想出了好些招数,变单一为多样,使粯子粥不仅有寡淡的白粥,而且有多姿多彩的酸粯子粥,前者多为早餐食用,后者则常见于午餐或晚餐。所谓白粯子粥,除了水、粯子和米的成分外,有条件的,会在其中放些小豆、山芋或者胡萝卜等;所谓“酸粯子粥”,又称“菜粥”、“菜酸粥”,其基本成分不变,增加了适量的食盐、食用油和一些瓜菜豆,如南瓜、豇豆、扁豆、青菜等,这种集大成的“酸粯子粥”,味道鲜美,甘香诱人,不仅使食者平添了几分食欲,而且由于多了一番咀嚼,自然就多了几分滋味。

“最喜农家蔬果好,青葱蘸酱伴黄瓜”。泰兴人喝粯子粥讲究一种“绝配”,那就是一碟“好小菜”。这小菜不是从商店里买来的那种,而是自家田里长的、由自己动手腌制出来的小菜,如萝卜头、芥菜、咸秧草、黄瓜、菜瓜等,这类小菜是名副其实的无公害、原生态产品,咸淡酸辣,皆由主人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来定,嚼在嘴里爽爽的、脆脆的,因而成了粯子粥的最佳搭档。

5

黑格尔说:“众所周知的东西,正因为它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根本不被人们所认识。”泰兴粯子粥,这种“众所周知的东西”,长期以来虽然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恕我直言,并非所有人都能够真正认识它的价值和作用。把粯子粥煮得更加好吃些固然重要,但是从文化层面、精神层面认识泰兴粯子粥也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泰兴人爱粯子粥是热爱生活的一种具体表现。生活是需要热情的,这种热情来自对生活的热爱,而热爱生活的人,生命充满着一种力量。粯子粥已经深深融入泰兴人的生活,成为其基本需求和日常习惯。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不钟情于饮食,泰兴人同样喜欢山珍海味,但这与他们爱喝粯子粥不仅不矛盾,而且具有相向而行的一致。这种一致,突出地表现为:生活越趋富裕,大鱼大肉吃得越多,越想喝点粯子粥。喝粯子粥,不再是生活贫穷的象征,而是美好生活的一种调节,一种需要。喝粯子粥的漫长过程和历史,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表现出了泰兴人坚韧的生活意志。芸芸众生,即使是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也能倾其心智,于刻板的生活中制造出独特而感人的况味。大地震,可以将村头的大树连根拔起,可以摧毁许多物象和视觉记忆的基础,但却丝毫撼动不了泰兴人对粯子粥的那份挚爱。粯子粥,连着泰兴人的味蕾,连着泰兴人的趣味,连着泰兴人的精神,连着泰兴人的文化。

第二,作为一种传统膳食,泰兴粯子粥是简单的,平常的,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泰兴粯子粥又是丰富的,源远流长的。俗话说,饥时饭,渴时浆。同是肚皮,一样喝粥,但人们对于粯子粥的感觉和认知,常常会因为年龄、阅历、气候、饮食习惯、生活状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自古以来,如吸甘露者有之,如饮苦药者亦有之;奉为主餐,常喝不厌者有之,无奈而饮,多喝则怨者亦有之。但不管属于哪种表现和状态,在泰兴人那里,对粯子粥的爱是基本的,共同的。古人云:“粥有五事利身。一者除饥,二者除渴,三者下气,四者却脐下冷,五者消宿食。”此番靠船下篙的高度概括,让一代又一代以食粥为乐的过来人感同身受,所见略同。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饮食也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并且食不厌细,过分地追求起精加工和精制的食物来。殊不知,这些食物虽然秀色可餐,但其中的营养素会因为过渡加工而流失,口感替代了营养,久而久之,势必造成营养不均衡,身体内的某些物质严重失衡,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乘虚而入,而泰兴粯子粥是土生土长的家常饭,是原汁原味的天然食物,其加工过程简单,这就避免了“狂烹烂炸”而造成的营养流失,既保留了天然口感和味道,也保留了食物本身的养分。正因为如此,时下的泰兴人对粯子粥的认知更清晰、更理性。“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养生最好的措施莫过于安于饮食的清淡。连过去早已习惯了饭后喝汤的一些人如今也变了,从寻常农家到高档酒店,都把饭后喝汤改为饭后喝点粯子粥,粯子粥几乎成了人们爱不释手的“香饽饽”。吃多了油腻菜品后喝些粯子粥,立马会获得一种快感的刺激,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肠胃顿时如释重负,那种难得的舒服和畅快,就像被松绑和洗浴了一般。在暑热攻心、食欲衰竭的夏天,泰兴人不求什么沉李浮瓜,一碗粯子粥足矣。喝上一碗冷粯子粥,解毒败火,清凉无比,那份爽,真是爽于上天了。步入小康后,粯子粥更是成了美好生活的“润滑油”,泰兴人家几乎都保留了一天至少喝一顿粯子粥的传统项目,作为一种养生之道,泰兴人已经和正在把粯子粥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三,粯子粥是泰兴人生活的倒后镜,由粯子粥引发的种种回忆,就是倒后镜里的公路。有人说,对于一朵小花的回忆,可以收获一个春天的感动;我说,对于一碗粯子粥的回忆,可以唤醒和激活一个多梦而精彩的人生。每每回忆无不是美美回忆:一段段喝着粯子粥“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历史,是泰兴人当年“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的真实记录。这种回忆犹如坐在人生的驾驶室里不时地瞥一下过去,从过去中可以看到我们走过的人生。常识告诉我们,事实也充分证明,倒后镜是重要的,没有了它的驾驶过程会让人心慌;铭记喝粯子粥的过去是必须的,没有了它的人生会让人空洞。

第四,粯子粥是游子思念故土记住乡愁的“八宝粥”。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具体内容、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而这些,泰兴粯子粥里有。泰兴粯子粥里有文化含量,有感情元素,有精神成分。曾几何时,我到北京上海等地拜访亲朋好友,想捎些见面礼过去,问对方需要点什么,得到的几乎都是一个回复:大麦粯子。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久别重逢后的话题除了故乡便是故人。先说故乡好,再叹故人老,扯着扯着就扯到粯子粥了。一些在海外工作和生活的泰兴人更是心心念念,不忘家乡的粯子粥。他们偶尔重游故地,无不以喝到一碗粯子粥为盼,为喜,为满足。他们十分动情地说,粯子粥里有母亲的奶水味,粯子粥里有故乡的泥土香,粯子粥就是泰兴人的“咖啡”。习惯成自然,易地则皆然。少小离家的游子,几十年后重回故里,也许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往事的青苔已经消失殆尽,也许再也找不到记忆中的那条小河、那片苇塘,再也不见了虾戏鱼溅的那道水坡,不见了缩着脑袋爬到临水的歪脖子树上晒太阳的那群大大小小的乌龟……但只要品尝一碗粯子粥,昔日的那些事,那些人,那井,那石,那树,那个味,那份情,都会一一清晰地浮出水面。可以这样说,在泰兴人眼里,如果撇开粯子粥,所谓“故乡”,似乎就不那么真实、清晰、丰满和富有故事性了。

有人说过,生活中有些最简单的东西,通常就是最好的。粯子粥最简单,但是简而见筋,简而显神,简而得脉。对于泰兴人来说,特别是对于那些上了年纪从艰辛生活中走过来的泰兴人来说,粯子粥的价值不亚于任何一种美味佳肴。

厚亦可,薄亦可,粯子粥之性憨矣;淡亦可,咸亦可,粯子粥之味爽矣;饥亦可,渴亦可,粯子粥之用灵矣;穷亦可,富亦可,粯子粥之格高矣;古亦可,今亦可,粯子粥之爱深矣。

泰兴人爱粯子粥是真爱,是恒爱。正是这份爱,这份与粯子粥结下的不解之缘,使平平常常、简简单单的粯子粥始终成为泰兴人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粯子粥让泰兴人的生活多了一份寄托与支撑,多了一份牵挂与回味,多了一份和谐与美好。 

来源:《泰兴日报》作者:严华明

友情提醒

文章系编辑转载,转载的目的是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或编辑本人对其观点赞同并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内容和其他问题,请联系“泰兴微学习”告之,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感谢支持!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专科医院
白癜风医院太原哪家好

转载注明: http://www.jwoas.com/jbyf/9288.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jwoa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十二指肠溃疡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