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国家艺术院团工作会议召开孙家正要求国家艺术院团大胆进行艺术创新面向大众创建品牌
2005年国家艺术院团工作会议12月27日至28日在京召开。会议在总结交换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明年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特别是“115”期间国家艺术院团如何做好5年计划,稳步前进,持续发展的问题。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孙家正,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孟晓驷,党组成员、副部长陈晓光出席会议。 孙家正代表部党组向国家艺术院团的领导班子、全部艺术家和演职人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新春的祝愿。他指出,如今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党中央对文化艺术工作高度重视,国家艺术院团要倍加珍惜文化发展的良好情势,大胆进行艺术创新;文化艺术对人的全面发白癜风专科医院展、终极关怀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深远影响,国家艺术院团对此要有充分认识,认真实行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的文化;要面向大众、面向市场创建自己的品牌,构成特点;要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从制度、机制、体制上为院团发展奠定基础;要和有关部门同心协力,突破艺术发展的政策性障碍;人材是文化艺术发展之本,要贯彻人材兴文的战略,要关心爱惜老艺术家,特别要爱惜提携青年人,依托他们去创造艺术的新光辉。 陈晓光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他指出,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情势,切实转入全面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是摆在国家艺术院团眼前的急迫任务。国家艺术院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才辈出是重要基础,不断推出优秀作品是重要标志,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必要途径,制度建设是根本保证。 2005年,文化部直属的9个院团共演出1418场,收入达8642.8万元。为记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成功60周年,各院团创排或复排了一批反应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的剧目。中国京剧院复排了经典作品《平原作战》和《红灯记》北京白癜风医院地址;国家话剧院复排了《哥本哈根》、《死无葬身之地》、《这里的拂晓静悄悄》、《纪念碑》、《生死场》等剧目,举行了记念抗战剧目展演活动;中国歌剧舞剧院排演了歌剧《八女投江》和舞剧《南京1937》;中国交响乐团推出“红色经典”音乐会;中国东方歌舞团创编了大型歌舞晚会《再见吧!亲爱的》,并创下6天演出13场的纪录。 2005年,各院团推出了一些有特点、创品牌,或是探索市场的新作品。如中国交响乐团的“银幕交响”音乐会,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新排剧目《十二个月》和“假日经典小剧院”剧目《安徒生之旅》、《小蝌蚪找妈妈》,中央民族乐团的《艳服民乐》,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大型民族器乐音乐会“岁月如歌”,等等。各院团还通过引进、改编、合作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在剧目创作模式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如中国京剧院的新剧目《文成公主》是与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联合创排的,《杨门女将》是与中国爱乐乐团联合演出,而另两个剧目《襄阳米癫》和《走西口》则采取与地方院团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排演;国家话剧院的《半生缘》也采取了新的合作方式;中央芭蕾舞团约请著名编导罗兰佩蒂排演了《卡门》、《阿莱城姑娘》、《年轻人和死亡》。 在演出市场开辟方面,各院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演出情势日益多样。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打破以往寒暑假不演出的惯例,在暑假期间演出50场,收入63万元。中国交响乐团也改变了以往的休假惯例,在暑假期间演出17场,收入220万元。中央芭蕾舞团以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为基地,通过公道的低票价培养大学生观众群。中国京剧院利用小剧院的优势展开演出前的普及性知识讲座。中央歌剧院展开的“歌剧艺术进校园”活动也遭到了青年学子的热忱欢迎。各院团还积极开辟外地演出市场,把代表国家水平的优秀剧目奉送给基层大众。在中法文化年、美国“中国文化节”、荷兰“中国艺术节”、芬兰“亚州戏剧节”和“亚洲文化节”中,国家艺术院团也有着出色表现。部份院团积极进入欧美及亚洲演出市场,进行商业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院团还进一步深化院团管理体制和内部机制改革,解放了艺术生产力。 文化部机关有关司局、9个中直院团和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并讨论发言。
转载注明:
http://www.jwoas.com/jbyf/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