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十二指肠溃疡 > 疾病预防 > > 正文 >

朋友圈传吃这种食物能治新冠防癌,真相来

刘军连门诊时间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_p2/
                            

上海市卫健委7月31日通报:年7月30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例和无症状感染者3例,均在隔离管控中发现。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4例,均在闭环管控中发现。

本土病例情况

年7月30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例。治愈出院1例。

病例1—病例3,居住于闵行区,

均为本市闭环隔离管控人员,其间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异常,经疾控中心复核结果为阳性。经市级专家会诊,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情况

年7月30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例。

无症状感染者1,居住于虹口区,

无症状感染者2,居住于杨浦区,

无症状感染者3,居住于闵行区,

均为本市闭环隔离管控人员,其间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异常,经疾控中心复核结果为阳性,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境外输入病例情况

年7月30日0—24时,通过口岸联防联控机制,报告9例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治愈出院3例,其中来自美国2例,来自法国1例。

病例1为中国籍,在美国留学,自美国出发,于年7月25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病例2为中国籍,在加纳工作,自加纳出发,经法国转机,于年7月26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病例3—病例6均为中国籍,在美国工作,自美国出发,乘坐同一航班,于年7月27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病例7为丹麦籍,在丹麦探亲,自丹麦出发,于年7月27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病例8为中国籍,在美国旅行,病例9为美国籍,在美国探亲,病例8、病例9自美国出发,乘坐同一航班,于年7月28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9例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已转至定点医疗机构救治,已追踪同航班密切接触者68人,均已落实集中隔离观察。

境外输入性无症状感染者情况

年7月30日0—24时,新增境外输入性无症状感染者14例。

无症状感染者1、无症状感染者2均为中国籍,无症状感染者1在美国探亲,无症状感染者2在美国生活,无症状感染者1、无症状感染者2自美国出发,乘坐同一航班,于年7月25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例行核酸检测异常。经排查,区疾控中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3为中国籍,在美国工作,自美国出发,于年7月27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例行核酸检测异常。经排查,区疾控中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4、无症状感染者5均为中国籍,无症状感染者6、无症状感染者7均为丹麦籍,无症状感染者4在英国留学,无症状感染者5在丹麦工作,无症状感染者6、无症状感染者7在丹麦探亲,无症状感染者4自英国出发,经丹麦转机,无症状感染者5—无症状感染者7自丹麦出发,无症状感染者4—无症状感染者7乘坐同一航班,于年7月27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例行核酸检测异常。经排查,区疾控中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8为台湾居民,在台湾地区探亲,自台湾地区出发,于年7月28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例行核酸检测异常。经排查,区疾控中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9、无症状感染者10均为美国籍,无症状感染者9在美国探亲,无症状感染者10在美国生活,无症状感染者9、无症状感染者10自美国出发,乘坐同一航班,于年7月28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例行核酸检测异常。经排查,区疾控中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11为中国籍,在美国旅行,自美国出发,于年7月29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例行核酸检测异常。经排查,区疾控中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12—无症状感染者14均为中国籍,在法国工作,自法国出发,乘坐同一航班,于年7月29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例行核酸检测异常。经排查,区疾控中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14例境外输入性无症状感染者已转至定点医疗机构医学观察,已追踪同航班密切接触者人,均已落实集中隔离观察。

上海这1个区域划为疫情中风险区

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消息: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要求,经研究决定,调整本市以下区域风险等级(具体时间根据相关区域按照国家要求落实相应管控措施起计算):

疫情中风险区(1个)

杨浦区长海路街道翔殷路9号地块(含)以东、翔殷路以南、虬江码头路(26号至南翔殷路)以西、南翔殷路以北区域

7月31日零时起

上海6个高中风险区解除管控

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消息: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要求,经研究决定,自年7月31日零时起,将以下6个高中风险区解除管控:

宝山区友谊路街道宝林路宝林三村

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共康四村第二居民区南区

虹口区广中路街道广秀路66号(配电所)

虹口区江湾镇街道逸仙路号、号

杨浦区控江路街道黄兴小区

杨浦区定海路街道爱国路弄

虹口区广中路街道、虹口区江湾镇街道、宝山区友谊路街道全域实施常态化防控措施。上海市其他区域风险等级不变。

近日,不少人的朋友圈里又有传言称,“大蒜可以防治新冠”。每隔一段时间,大蒜就会火起来,总有一些帖子或圈群会传播大蒜的“神奇疗效”,包括预防癌症、杀死幽门螺杆菌等。

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

或是因为大蒜气味特殊、具备一定的杀菌功效,于是被“寄予厚望”,每次出现流行病时,就会出现大蒜的身影。可惜,大蒜真的“难堪重任”。

大蒜不能防治新冠肺炎

首先,大蒜不能防治新冠肺炎。

年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后,就有传言称大蒜可防治新冠肺炎。当年底,由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办的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将该说法列入“年度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辟谣榜”,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食用大蒜可以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的感染。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还指出,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有助于提高个体抗病能力,但目前没有任何特定食物能帮助人们抵抗新冠病毒。

大蒜不能防癌

其次,大蒜也不能防癌。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出,“大蒜能防癌”的说法与近几年研究人员对大蒜素的深入研究有关系,但“大蒜”和“大蒜素”不能画等号。而且,大蒜素并不能完全代替相关药物,“大蒜防癌”“大蒜素防癌”的说法以偏概全,夸大其词。

具体来看,大蒜素是一种硫代亚磺酸酯,是大蒜中一种对健康有益的物质,具有消炎、降血压、防癌、抗病毒等功效,对包含诱发胃癌的幽门螺杆菌在内的多种杆菌有抑制作用。

但大蒜素的抑制作用并非立竿见影。经临床数据统计,细菌性感染者需服大蒜素药一周,真菌性感染者需服大蒜素药四周才会有效。

科学研究发现,吃大蒜素可以让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病人恢复得更快,但也只是辅助作用。想通过大蒜素完全代替胃炎治疗药和抗生素是不现实的。大蒜素只能起到消炎、减慢菌群生长、降低感染幽门螺杆菌概率的作用。

此外,一个完整大蒜中的大蒜素含量极低,煮沸5分钟之后会完全分解。将生大蒜切碎后放置空气中15分钟,大蒜中的蒜氨酸在蒜酶的作用下与氧气结合可产生极少量的大蒜素。所以,靠吃大蒜来增加大蒜素摄入,很难。

多吃大蒜无益反有害

或是因为大蒜素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所以产生了“吃大蒜杀死幽门螺杆菌”的误解。如前所述,大蒜中的大蒜素含量很低,经过烹饪后更少,并不能达到“杀死幽门螺杆菌”目的。

也有人觉得,既然单颗大蒜中的大蒜素比较少,那么多吃几颗是不是就能起到治疗或抑菌的作用?

恰恰相反,这样会刺激肠胃和眼睛。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出,大蒜素具有刺激性,大量食用会对胃肠道和眼睛造成刺激。很多患者盲目食用生大蒜后,出现视力下降,正是这个原因。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新媒体“科学辟谣”相关科普内容截图

对于公众关心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问题,更有效的预防方式是饭前洗手、碗筷消毒、使用公筷公勺。若发现有感染症状,医院,对症下药。通常,医院会根据感染者的实际情况,采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

大蒜炝锅不会提高致癌概率

除了夸大大蒜杀菌功效外,也有传言称“大蒜致癌”,表示很多人有用大蒜炝锅的习惯,这个做法会致癌。

这也是误解。

经上海辟谣平台追溯,该传言源自年的一档电视节目。当时,节目里有嘉宾称大蒜炝锅会致癌,还拿着两种经大蒜炝锅后的菜去检验,结果显示内含致癌物质丙烯酰胺。以上结论引发公众担忧。

然而,这完全冤枉了大蒜。因为在炝锅、油炸、烤制等高温烹饪方式下,含有淀粉的食物都容易产生丙烯酰胺。至于丙烯酰胺,虽然是2A类致癌物质,但抛开剂量谈毒性并不科学。目前,针对“食物中含有多少丙烯酰胺可能致癌”这个问题,权威机构始终没有定论。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组成的联合专家组(JECFA)也指出,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设定丙烯酰胺的“安全摄入量”。

△上海市卫健委新媒体“健康上海”相关科普内容截图

由此可见,“大蒜炝锅致癌”的完全属于误解。

针对丙烯酰胺在油炸食品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在年就曾建议公众:尽可能避免连续长时间或高温烹饪淀粉类食品;提倡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改变油炸和高脂肪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减少因丙烯酰胺可能导致的健康危害。

综合自上海发布、上海网路辟谣、东方网

编辑

张旭凡

原标题:《上海新增3+3!朋友圈传吃这种食物能治新冠、防癌,真相是...》

    
转载注明: http://www.jwoas.com/jbyf/17069.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jwoa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十二指肠溃疡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