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十二指肠溃疡 > 疾病病因 > > 正文 >

聚焦浙商文化投资热

聚焦浙商“文化投资热”

民营文化企业究竟是怎样“长大”的,恐怕一时难以说清。近10年来它们羽翼渐丰,却一直未被纳入官方视野。但许多人都注意到,近一两年来浙江民营文化企业的成长突然呈“爆发”之势。

我们一样注意到,其蓬勃兴起的背景是:当前,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世界性趋势,文化产业市场也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又一角力场;党的十六大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对加快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做出新的部署,开启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阶段。

聚焦浙商“文化投资热”

文化产业在浙江的强势发展,用“忽如一夜春风来”来形容其实不为过。据测算,2002年浙江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40亿元,比2001年增长22.6%,高出GDP增长速度10.3个百分点,占GDP比重的5.6。“由于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文化产业统计体系和统计制度,这只是大概的数字。特别是一些范围以下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统计难度较大,因此实际的数字只会更大。”浙江省委宣传部事业处负责人说。

投资热凸显四大特点

浙江新一轮“文化产业投资热”中,民营企业的举动分外注视,并出现四大标志性特点。

标志之一:知名民企在文化产业开始有声势地出头露面,并将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战略投向。

总资产均超过百亿的浙江广厦、万向、横店等民营企业,纷纭斥巨量资本在文化产业抢滩占地。主营建筑和地产的广厦团体,几年前成立的华新影视公司已进入影视业全国5强;去年成立的广厦文化传媒团体,注册资金5000万元,总资产2.5亿元。全国最大的磁性材料生产、出口企业横店团体前后投入30亿元发展影视业和文化旅游业,其旗下的横店影视拍摄基地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拍摄基地,最近又获准在此基础上建设国家唯一的影视产业实验区。

标志之2: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渐成规模。据有关部门2002年初步统计,浙江全省共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总收入30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50万余人,触及影视、印刷、演艺文娱、艺术品经营、旅游、广告、会展等十余个行业。2003年,全省图书批发行业新吸收民资5000多万元,新批企业影视剧投资超过6000多万元。

标志之3:民资在一些准入条件低、市场化程度高的传统产业门类,如印刷、发行、影视、广告、演艺文娱、文化旅游等,逐步站稳脚根;在络游戏、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方面,抓紧布局并峥嵘初现。

据统计,全省目前已有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公司80家,非国有资本投资4亿元,其中7成以上为民营企业。又如演艺业,全省共有民间剧团400余家,演出收入近亿元,分别占到全省剧团总数的83和总收入的73。而以开发络互动文娱为主业的杭州边锋游戏目前有注册用户1200万,占据了浙江90以上的市场和东北三省和四川的大部分市场,已跻身我国络游戏“3巨头”之列。

标志之4:积极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改制,乃至开始踏入出版、广播电视等过去一直被“垄断”的地带。民企已从最初单纯的项目投资转向企业品牌融资的全新阶段,打造完全文化产业链的目标明晰而坚定。

主营服装的浙江雅湖北白癜风医院戈尔团体,最近与宁波报业团体签订协议,以45的股分进入东南商报的经营公司。

在横店团体的蓝图里,“借力国有文化单位的资源,全方位占据产业链条”的计划正一步步实现。就“内容”而言,他们有影视娱乐公司;就“渠道”而言,他们的计划是: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大规模收购院线,以求掌控终端。“必须是个环环相扣的完全链条。链条完全才会有力,平台宽阔,扩大将非常容易。”横店团体总裁徐永安说。

国家有关部门和业界人士均认为,不管从投资总量、触及领域还是从参与深度看,浙江都已成为我国民营文化企业最活跃的板块之一。

政府强力推动,催生民企“有心栽花”

许多民营企业在一开始时,都是无意间叩开文化产业大门的。早些年,许多民企为了塑造形象,纷纭捐助文化事业,资助文化活动;后来又被国有影视机构“找钱”拉来做产品投资人;无意的参与,让民企尝到了文化产业这块大蛋糕的诱人芳香。用浙江横店团体影视娱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金海的话说,愈来愈多的民营企业开始“从被动投资到主动投资”,转而直接从事文化产业投资经营。

杭州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郑拥军认为,资本有活动和膨胀的天性,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必定要求突破原有的发展平台和模式,参与新的产业重组与整合。民企掀起的这一轮“文化产业投资热”,是民营经济在文化领域的延伸,体现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定选择。

文化产业,是公认的未来最具爆发力的朝阳产业,各国都在不惜血本地争取这块市场。善于嗅到商机的浙江人,又一次敏锐而迅猛地捕捉到大机遇。民资的参与,使浙江的文化产业焕发着一股巨大的能量。浙江经济这列庞大的机车,正被一种新的气力快速牵引着。

人们日趋清楚地认识到,文化已不仅是饭后茶余的调料、愉悦人生的奢侈,它更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从“无意插柳”到“有心栽花”,种种现实证明,浙江民资“文化产业投资热”,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密切相干。

我国的文化产业生存、成长于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如果说过去十年是我国文化产业酝酿、探索阶段的话,那末,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党的十六大做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

《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领(2001~2020)》出台后,省委、省政府实行一系列增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去年,浙江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后,当地政府更是将其作为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的1大特点和亮点,予以重点关注和扶持。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热忱高涨。◇

民营经济的优势在文化产业领域继续被放大,引入竞争的结果是,百姓享受到了更美好、更实惠的精神文化产品。

浙江宋城团体投资5000万元,打造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8年来长演不衰,观众超过500万人次,已成为杭州的一块著名文化品牌。在浙江横店,每一年有全国近1/10的电视剧从这里走出。在台州市,民营企业前后投资30多亿元,创办了6000多家文化企业,建成了大批基层文化设施,从业人员10多万人,对当地文化建设起到了不可替换的作用……

但是,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它的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又该如何体现?

“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浙江省委宣传部的负责人坚定地回答,我们既要避免疏忽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主张完全市场化的偏向;但也要避免过分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完全排挤文化产业属性的偏向。

“我们非常珍惜国家给予的机会;再者,这关乎企业的切身利益!”横店团体影视娱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金海说。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证明了这一点:浙江去年全省40家民营影视制作机构拍摄16部、400多集影视剧,没有一部因内容“触线”而未通过审查。

民资在体制内外游儿童白癜风的症状走,激活了体制内一些沉寂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深谙市场经济精华的浙江民资所到之地,带去的不仅是资金,势必对当前文化体制中积习已久的弊端产生冲击。正如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陈敏尔所说:“体制嬗变中迸发出的能量可能会超越人们想像。”

浙江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进一步分析,从表面上看,民资与国有文化单位的合作,是利用了国有文化单位原有的资源,好像是在“挖墙脚”。但从另外一角度看,国有文化单位在事实上也吸纳和控制了一部分民资为我所用。民企在文化产业领域取得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把国有单位搞活弄强了。

尝到甜头,也率先触到矛盾核心

但是,民资撬得动国有文化单位的改革吗?前者的机制和后者的资源能完善结合吗?很多人持怀疑态度。

与国企大多由于“吃不上饭”而致使的“逼迫式”改革不同,目前许多国有文化单位本身效益很好,从领导到普通员工,缺少改革的内驱力,对生生闯入的民资不免有抵牾情绪。虽然主管部门反复强调,改革是为了优化股本结构,有益于建立混合所有制结构,但作为民营企业的广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伟成在具体实行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国有文化部门的“思想阻力非常大”。

一名不愿泄漏姓名的知情人告知,到底能真金白银的进来多少,要盯准了,有的民企,号称“几千万现金入股”,但小括号里又分明标着“三十年内注入”。杭州某负责人向泄漏,一家对外称资产数亿的民营公司,在和自己所在报纸谈合作条件时,先期只肯投100万元,这点钱对重组来讲实在是无济于事,“是否是想先白占着我们报纸的‘壳’资源?”有一家国有印刷企业的职工激动地问:我们单位仅市中心的地皮就值几个亿,还有单位的无形资产,这几笔账该怎样算?他们担心,随着民资的参与,许多国有资产会不会被少评估乃至终究白白流失。

这些耽忧暴露出了深层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问题,同时也显示出文化体制改革的艰巨性。谁来实行国有文化资产出资人职责?谁来对企业国有资产等方面的管理负责?由谁来授权经营?授权给谁经营?……随着国有文化单位转制的进行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这些问题将更加突出,亟待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而对民营企业来讲,进入文化领域最大的障碍不是资金和人材,而是“政策风险”。几近所有被采访到的民资文化公司负责人均不谋而合表示,他们最怕的是“政策风险”。他们在进行文化领域的投资决策时,常常要花费比投资其他领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政策面”进行研究。而与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相比,投资媒体的政策风险更要增加许多。

传媒业,向来被视为“核心文化产业”,政府对此严格控制。直到最近,民资才被允许进入媒体的经营业务,但不得干涉采编主业。同时,更是严格强调国有控股。但事实上,对传媒这类特殊的产业而言,生产、销售与经营等呈相互交织的线形布局,宣扬和经营很难绝对清晰分开。不只一个尝试进入媒体经营的民企向诉说着苦恼。

在浙江,近几年来也不断有民资通过各种渠道试图进入传媒业。但是,仅有的少数几家参与媒体经营合作的企业,到目前为止却仍然没有得到料想的效果。如广厦团体3年前进入《青年时报》经营公司,3年砸进去8000万,至今还没有赢利。虽然广厦团体董事长楼忠福一再表示,办报纸“不能只算经济账”,但他同时也认为,“超前”的本钱也要控制在“止损点”以下。

也注意到,愈来愈多的企业已苏醒意想到,投身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门坎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现实,有些已开始检讨并决心抽身而退,也有一些苦于没有下家接盘而骑虎难下。业内盛传“没有一个亿不能办报纸,没有一千万不能办杂志”,高门坎和高风险着实吓退了一些人,一些跃跃欲试的,现在不能不采取观望态度。

严格掌控导向,还要体现改革方向

对政府来讲,既要“搞活”,还要“管好”,这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艺术。浙江省委宣传部的做法是,注意掌控好“舆论导向和政策尺度”,严格掌控准入条件,特别注意把“重要媒体”和“意识形态属性不强的一般性文化产业”辨别开来。在具体实践中,始终强调3点,1是发挥好、保护好、引导好大型民企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2是鼓励民企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改革与发展,优势互补、共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3是研究和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分类准入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引导民营文化企业积极发展,共同繁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目前,浙江的做法已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体制性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今天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及依此制定的产业政策,将影响着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文化的发展。

有专家称,“19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0世纪是发展经济的世纪;21世纪是以文化建立新时期的世纪”。美国学者在谈到文化输出对邻国墨西哥的影响时,有一段话非常经典:“通过电视、电影、连环漫画、杂志、广告等,毫无疑问,美国公司对墨西哥底层人民思想的影响,远远超越了墨西哥政府和墨西哥的教育制度。”文化扩大作为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更多地表现为文化市场的受众竞争。

怎样保卫我们的文化安全?中国作为文化资源大国,该如何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效益?这些,都引发中央和有关部门深深的思考。现在,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中央高层的共鸣,有关领导明确指出,“严格掌控导向的同时,还一定要体现改革的导向,在政策范围内大胆地试!”浙江民资的探索,无疑将为我国发展壮大文化产业闯出一条新路来。


转载注明: http://www.jwoas.com/jbby/1017.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jwoa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十二指肠溃疡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